《附錄和補遺》是叔本華1850年的封筆之作,也是他獲得哲學家聲譽的成名之作。 在《附錄和補遺》中,他的悲觀主義不再質疑人類存在的價值,而是對苦難的人生有了同情和愜意的亮色。他試圖以優雅的方式展示人類的生存,讓苦難的生活有了些溫暖和留戀。在這裡,他以放鬆的心態,嘲諷和詼諧的口吻談論欲在痛苦和死亡的夾縫中求得片刻幸福的智慧,這就是節欲苦行,自我修煉,孤身獨處。解脫苦難的方法是審美體驗、悲天憫人、禁欲和自我否定。這種至高無上的價值可以讓逃離意志的人獲得救贖。 本書是第二卷「補遺」。 有31章400節和15首詩歌,其中新翻譯的篇目15章,全譯的篇目8章,青年時期的詩歌是首次翻譯。全書60多萬字,他在第二卷的目錄上注明「就多個話題所作的分散但有系統安排的思考」。前15章是對他的主要哲學著作的補充,包括哲學及其方法、自在之物與現象、倫理學、哲學與自然科學、生存的虛無與痛苦、自殺和宗教等內容;後16章從意志哲學的視角闡述了他對現實生活和人生諸問題的看法。「補遺」體現了他讀書之淵博,思考之深廣,是圍繞意志哲學在客觀世界的各種表象的分析和評論的交響曲。他以詩歌為封筆之作收尾是有特別考慮的。
|
 亞瑟·叔本華(德語: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 著名德國哲學家,著名的悲觀主義者、唯意志論主義的開創者,其思想對近代的學術界、文化界包括尼采、瓦格納、托瑪斯·曼甚至存在主義的哲學名作,影響極為深遠,是哲學史上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哲學家。他的思想淵源可追溯到柏拉圖、康德、貝克萊。肯定康德,否定黑格爾。著有《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源》、《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等三本著作。
|
※譯者簡介
韋啟昌
韋啟昌,1962年生於廣州,現於澳大利亞行醫。在20世紀80年代「邂逅」叔本華的譯文,並為之「驚豔」。 此後,以能閱讀叔本華、茨威格的原文為享受目標。翻譯多本叔本華著作,認為「翻譯它們是某種微不足道的答謝」。
|
第1章 論哲學及其方法 第2章 論邏輯和辯論法 第3章 對智力及其相關東西的思考 第4章 對自在之物與現象的一些對照考察 第5章 略論泛神論 第6章 論哲學和自然科學 第7章 關於顏色理論 第8章 倫理道德散論 第9章 論法學和政治 第10章 我們的真正本質並不會因死亡而消滅 第11章 生存空虛學說的幾點補充 第12章 論生存的痛苦與虛無 第13章 論自殺 第14章 生存意欲的肯定和否定學說的補遺 第15章 論宗教 第16章梵文文學散論 第17章 考古散論 第18章 神話方面的一些思考 第19章 關於美和美學的形上學 第20章 論判斷、批評和名聲 第21章 論學者和博學 第22章 論自為的思考 第23章 論寫作和文體 第24章 論閱讀和書籍 第25章 論語言和詞語 第26章 心理散論 第27章 論女人 第28章 論教育 第29章 論面相 第30章 論噪聲 第31章 比喻和寓言
一些詩歌 人名索引 叔本華年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