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西方美學新結構─新原始/新東方/新魔幻
作  者╱
曾長生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4/12/0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93-856-4
書  號╱
1Y0L
頁  數╱
288
開  數╱
20K
定  價╱
480



東方與西方之間,一個世紀的文化相互滲透、交流,跨洲的文化混合……

主要探討非西方現代藝術的跨文化特質與第三空間發展情形,並擇代表性的成功實例,諸如:俄羅斯的野性思維、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阿拉伯地區的新東方主義、印度之道、東西方藝術交流中的日本效應等,以及新剛果的跨文化演變、墨西哥壁畫運動的重新定位、港澳與亞裔美洲藝術家的跨文化案例,分述其在80年代之前與之後各自所面臨的不同議題及21世紀的新面貌。

曾長生
紐約普萊特藝術研究所創作與評論雙碩士(1990年)
臺灣第一位藝術評論博士(2010年)
臺灣美術院院士 (2010年)
中華民國畫學會藝術理論類金爵獎得主 (2018年)

除了藝術家之外,另一個身份是外交官,自 1970 年代便開始長期旅居海外,曾駐留歐洲、南美洲以及北美洲等地。特殊的跨領域背景以及豐富的遊歷經驗,使他早期的創作多圍繞在流浪、歸巢以及環境的變遷等主題上面。南美洲的動物、熱帶雨林以及北美洲的荒原是他的畫面中經常出現的元素,繪畫形式上面則延續了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以及構成主義,並且巧妙融合了東方、拉丁美洲以及現代前衛藝術的精神,形成曾長生獨樹一格的跨文化個人美學,迄今他已在歐亞及南北美洲舉辦過逾四十次個展,藝術論著近六十種。

導言:非西方現代藝術跨文化發展特質  

上篇 歐美新原始與新魔幻
1 從新原始主義到至上主義──一探俄國現代藝術發展初期的跨文化表現與關鍵因素  
2 蘇聯解體前後的俄國當代藝術發展  
3 拉丁美洲的原始美學──從野性思維到魔幻寫實主義 
4 超現實主義的另類發展──拉丁美洲的魔幻寫實主義策略  
5 墨西哥壁畫運動的重新定位  
6 拉丁美洲藝術中的政治詩學  
7 蘭花.女人.夢中馬──跨世代中美洲地峽畫家  
8 第三世界美學大師──林飛龍  

下篇 亞非另類現代與新東方
1 東西方藝術互動中的日本效應  
2 日本禪與日本抽象表現主義  
3 日本動漫藝術風影響下的東亞新世代圖像  
4 傳奇與現實之間──阿拉伯世界的現代藝術  
5 新東方主義──阿拉伯當代藝術發展  
6 非洲跨文化──從舊剛果到新剛果 
7 印度之道──發現者與守護者的雙重角色  
8 新加坡與澳門的當代藝術生態  
9 華裔第三空間──以數位靈光為例(2000-2012)

參考書目  

黃金年代最偉大
的鋼琴家:從優
雅不羈到精緻客
觀(精)
色彩新論─從心
理設計到科學應

改變城市的設計
思考
世界音樂之旅
西洋藝術家事典
戲劇的味/道




7 印度之道
發現者與守護者的雙重角色

一、新東方主義的印度觀點
巴勒斯坦裔國際知名學者愛得華.薩伊德(Edward Said, 1935-2003)的東方主義,對當今第三世界(Third World)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論述的影響,極深且遠,甚至延伸到女性主義(feminism)及居住在先進國家中的少數族群(minorities)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的議題。第三世界的當代藝術家,身處傳統與現代、國際與本土、全球化與後殖民等交替時代和複雜情境,其感性的衝擊與深刻的內省,自然會流露於其藝術的創作中。
薩伊德在其後殖民理論的經典著作《東方主義》中曾指出,東方是被西方「他者化」建構的一種認知,被西方視覺權威化後強加於思想與行為的限制所批判、研究、描寫的對象,以突顯西方文化的優越性。後殖民印度藝術家是用怎樣的尺度來建構其社會的多元化?他們又是如何面對西方文化的影響及自身的精神性壓力?這些都值得我們去觀察和思考。
二、原始思維的生命力
在這個日漸全球化的世界,要維持原住民本土主義而堅持保有自我的根源及身分,著實困難。不過這些在摸索方向的印度藝術家,卻能夠在印度多層次的真實面中,產生共鳴,且無畏而勇往直前地去發掘。透過日常生活他們取得許多不同而有價值的創作靈感,其中包含生活中的實質、不具體的物件、當地的故事、細微的歷史或是擾人的回憶。
他們拒絕就此打住做出結論,他們還試圖在尋找印度,因為在這塊土地中還有許多沒有被發掘的,還有很多謎團以及不被理解的人文地理。這是一個被黑暗與光明同時占據的國度,但是兩者卻能夠共存而不相互抵消。這樣的藝術頌揚著卻又同時提出重要的啟發。透過謝默斯.希尼
(Seamus Heaney)的說法,這些藝術家是「發現者和守護者」,他們的使命是照顧藝術及生命,但他們也是未受到關注的發現者以及看守人。1
(一)人類企業的變色蟲
居住這種行為在印度是一種公營企業。擁擠的城市與半都會地區,如同變色蟲一樣不斷地改變:因為鄰居改變了,你也必須改變。在貼近的空間之中,一切都是公開的。每個人的私密時刻都得被分享,而人們只能匿名於公共空間中,才有機會可以坐下來而擁抱彼此。
觀察城市人的行為,是解讀現代人對世界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反應,所產生的信念和目標的一種方法,就算只是推測和假設,也可對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之間互動的意義與價值,有更深刻的洞察與體會。或許,這也是這次展覽希望觸動觀眾去思考的地方。此展企圖展現的是今日全球化和傳統文化之間的矛盾,印度古老的智慧和高科技業創新發展的對立,但這些矛盾與對立所衍生的衝突與困惑,似乎在印度比在任何其他國家都更顯極端。
有著幾千年傳統,站在東西文化交界處的印度,1947 年脫離英國殖民的統治而獨立後,即開始經歷落實理想國度的需求與希望,整合形成其多樣化社會的階級、種姓、宗教與文化形態,但科技生活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卻加深了印度人民生存環境的衝突與矛盾。
探討印度這個國家的二元對立模式,以及目前全球普遍面臨的生存環境問題,如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矛盾、經濟發展、地球永續、社會不平等、移民和價值危機等。這樣的環境配合目前印度被視為經濟新興國家的事實,讓我們不禁會去思考:新興的概念是否也能運用在其文化產業上面?但新興的路在哪裡?又要往哪裡去?正如同不能讓印度脫離這樣的歷史社會背景一樣,其當代藝術表現也在傳統與後現代意識潮流中掙扎、並存,透過複雜的想像來反映印度的各種現實。
(二)特殊城市剖面圖與地形學
在印度後現代藝術家中,古蘭.薛柯(Ghulam Mohammed Sheikh)將上述狀態描述得最為到位。他所畫的城市景觀表現出當地擁擠的建築群,作品中獨特的觀點呈現了特殊的剖面圖與地形學。當代藝術家卡拉(Jitish Kallat)則透過畫作,在受限的空間中將想像中的「人力車國度」(Rickshawpolis)精彩呈現。他的〈黃昏合唱團〉(Dawn Chorus)呈現的是,在印度街頭惡劣環境裡的四位街頭頑童,他們臉上依舊帶著燦爛的笑容。瀝青從他們的額頭滴下,而他們頭上頂著的是由凝固的都市景觀(coagulated cityscapes)所塑造而成的頭飾。透過這種特殊的印度大都會場景的結合,藝術家藉此表達在都市擁擠汙穢的塵囂裡,連一隻頭蝨的生活空間都沒有。2
在印度每一天都有許多事情發生,生活一直不停地旋轉著,而這一切都必須眼見為憑。在印度街上散個步吧,有好多可看、可聽、可聞得到的事物,一切都是大剌剌就在眼前。如果要在印度開車,那請務必小心行駛,因為其他人是毫不在乎的。馬路上充斥著各種兩輪車、三輪車、轎車、卡車、公車,他們都會毫不猶豫的超過你,蛇行穿梭在車水馬龍間。
如果有時間的話,請在某個街角停一停,觀察一下。這裡沒有法律也沒有秩序。電線外露、馬路顛簸、人行道被攤販霸占、狗與牛正在跟人群搶著地盤。你如果想往上看讓眼睛小歇一會兒,你將會看到頭頂上的一片天,被各式各樣的廣告招牌遮掩著。而公寓的陽臺上,一件件內褲正對外飄揚晒著。
印度藝術家多半聚集於郊區。透過蘇迪爾.巴特瓦爾登(Sudhir Patwardhan)的畫作,我們可以對於印度郊區有進一步的認識。畫中人物帶著一種歪斜感,似乎是因為都市生活中的壓力所致,這點可從畫裡頭髮凌亂包著毛巾的男子身上看出端倪。他扭曲的手臂訴說著他的故事,彷彿印度生活足以改變一個人的肢體及相貌。
(三)歡樂的困惑
印度與中國同屬東方文化中重倫理、家庭、信仰的多民族國家,良善的天性讓我們克服了語言及血緣的隔閡,創造出混種卻充滿生命力的文化特色,同樣地鮮明燦爛,也同樣地具有度過困境的韌性。一齣西方出資,描寫第三世界生活觀的電影《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用視覺藝術喚起了大家對印度文化美好的記憶,其浪漫激情且寄予現實生活的劇情,不但觸及共鳴,也讓印度華麗斑斕且樂觀知命的生命形象,激勵了全世界。
「發現印度」特展將當代印度呈現於臺灣,希望讓觀眾透過這個展覽來啟發一種共同體驗,也就是一種歡樂的困惑。當代印度是一種拒絕受限制的多重混合體,沒有任何一艘方舟可以把印度人關在裡面。印度歷史中的奇異特徵,使這個國家繼續存在著;而本展即是要呈現這一切是如何凝結在一起。來自泰國的藝術家納運.若望查庫(Navin Rawanchaikul),即將他在印度旅遊的各種不同體驗呈現於作品中。透過在印度尋找「納運」(Navin),藝術家創作出一系列結合不同媒材的大型作品,呈現的是一種「歡樂的困惑」。3
雖然有人批評印度習慣忽視現實的社會問題,卻以熱鬧華美的寶萊塢幻境麻醉民眾的眼睛,但細嚼歌舞中的臺詞,不外宗教、母親、愛情與自我犧牲,樣板化的圖像夢境亦隱含了積極教化的傳播功能,帶給在現實中受苦的民眾一個美好的遠景,而這也是印度文化神祕媚人之處。
(四)幽默之中帶著不安與焦慮
印度的創意精神有著很重要的另外一面,那就是擋不住的趣味性。古印度有一種被稱為「利拉」(Lila)的想法,認為宇宙世界是創世主玩樂時所製造出來的,其根源沒有影射任何原罪。「利拉」的精神透過不同而新穎,甚至驚人的方式,在當今印度藝術中呈現,而這次的展覽也有展示了幾件這方面的創作。
印度的當代創意想像,透過不同的模式呈現,其中包含影像、概念、媒材、組合,以及其他視覺表現。作品有時幽默風趣,有時憂傷擾人。許多印度年輕藝術家希望能夠挑戰藝術界古板認真的一面,打破其中的嚴肅與無趣,翻玩被認為是重要的事物,並且質疑被接受的現況。他們的目的是對於現今社會裡可笑荒謬的一切人事物一笑置之。同時,這樣風趣幽默的藝術並沒有忘記要提出帶有深度的觀點,針對視覺藝術、人類的窘境、冷漠,以及焦慮提出獨特的想法。
許多現今的藝術,就算表面看似強烈有信心,其實在深層的內部是不安與焦慮的。因為在早期人們的明確自我認定已經消失匿跡,而新一波的確認感似乎並沒有形成氣候,不論是藝術或是生活,真實的藝術絕對不能是焦慮的。有時候焦慮感會於作品中顯現出來,並且甚至產生自我懷疑。也因此,媒材已經不是該被注意的重點。作品中所要表現的觀點及所使用的媒材之間的距離,就是造成焦慮的所在。也許當藝術家透過戲劇性的過度表現後會發覺,媒材顯示出不穩定性,而想要表現的訊息卻無法被清楚的傳遞。
(五)矛盾就是印度之道
矛盾就是印度之道。今日的印度已經將這個現象當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其他世界各地對於這個字的理解,在這個國家內沒有太大的意義。讓我們審視一下現實狀況,印度是混亂的,不過同時印度也快速地發展中。在這裡,基礎建設是落後的,不過經濟卻迅速地成長。這裡有著階級制度、多元文化、動盪的政治,不過這裡也有穩定的元素。社會中充斥著貪汙,但基本上還是處在一個有法治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