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建築故事書:少女與白貓的文明探險
作  者╱
鄭晃二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博雅科普
出版日期╱
2024/11/0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93-662-1
書  號╱
4R0B
頁  數╱
224
開  數╱
25K
定  價╱
550



這書是寫給對建築有興趣的人,當作接觸建築的第一本故事書。故事的主軸是從一位建築系學生的探險開始,話說她意外進入一個異空間之後,遇到一隻白色的貓,故事的內容透過少女與白貓的探險而展開來。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唐.杜甫


建築是人們生活所需,也呈現了人們的生活型態與精神追求。在一千多年前,詩人杜甫對於社會的居住課題就有類似現代「公共住宅」的企盼,反映出其心懷天下人的胸襟,更說明了建築庇護與安居生活的實用功能。

這是一本主題式的建築故事書,跟著少女與白貓的腳步,跨越時空,探索從古至今,建築的思維如何應對自然環境的挑戰,並在社會與文化的影響下,發揮創造力,建造出真正符合人類需求與美感的家園。

本書以功能性或建築特色為主題,由讀者熟悉的歷史或地理常識帶入,介紹各式各樣的材料建築而成的房子、因應多變自然災害建構出的房屋設計、為了防禦與安全性形成的聚落與建築、聚居的型態以及大都市土地利用、宗教信仰在建築中呈現的方式、建築史上劃時代的創新做法,以及摩登年代的現代建築。
※推薦文
入門建築的理性與感性
雲林科技大學人文環境學院院長/李謁政

鄭晃二教授所著的這本新書《第一本建築故事書:少女與白貓的文明探險》,讓我聯想到維特魯威(Vitruvius)的《建築十書》。維特魯威在西元前20年向奧古斯都大帝呈現的《建築十書》,不僅是一本工程專業用書,更包含了建築美學的感性思考。這本書奠定了建築學著名的三原則:堅固、適用與美觀,對應著柱式建築的規則、配置適當以及比例優美。
同樣地,鄭教授的書也巧妙安排了入門建築領域的基礎資訊與知識。它涵蓋了從物理現象到材料運用的應用科學,同時也探討了建築作為人文探索的創造性。這種將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方法,使得本書成為建築學領域入門的理想基礎讀物。
在當今台灣的建築論述中,設計行為常常成為主要討論焦點,而且經常以零散的資訊作為設計意念的依據。相比之下,這本建築故事書提供了更為系統和全面的建築知識基礎,填補了當前建築教育的一個重要空白。



尋找隱藏在玻璃金字塔中的「阿列夫」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黃奕智

建築的本質是什麼?它的起源在哪裡?這些問題從古至今一直困擾著建築界的每個人,從剛接觸積木的孩童到白髮蒼蒼的建築學者。鄭晃二教授的《第一本建築故事書:少女與白貓的文明探險》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探索這些永恆的問題。
什麼是建築?建築的起源在那裡?這個大概是從剛獲得積木玩具的小孩,到要掙扎填寫大學志願序的高中生,剛入建築系修習建築設計的新鮮人,甚至是多年埋首書堆、白髮蒼蒼的建築學者,都會一再提出的問題,但似乎也一直找不到令人滿意與心服的解答。從西元前1世紀的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Vitruvius),提出當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後,因為要躲避下雨的侵襲,而抬起手臂遮擋風雨,而產生了建築的概念;到18世紀的法籍神父洛吉耶(Marc-Antoine Laugier)指出以自然的樹木枝幹作為建築原始小屋的原型,進而強調以結構的澄淨來破除無謂裝飾的奢華;而19世紀德國的建築理論家森佩爾(Gottfried Semper),則是提出家屋中的「火爐」作為建築起源的四元素之一,提醒我們建築中精神向度的重要性。幾千年來建築師們,都在試圖去找尋這個建築的源頭,來作為引領往後未來發展方向的基礎與可能性。

然而,這個源頭並不是單一的,因此,其所開啟引領的未來可能性也是無限的。正如同阿根廷魔幻寫實作家波赫士(Jorge Lusi Borges)在1949年所出版的《阿列夫El Aleph (libro)》中,描述一位故事主角在其地下室中發現了一個同時包含其他所有時間與空間的空間點「阿列夫」,可以讓其暢遊所有時空而無需離開其地下室。

鄭教授的這本建築故事書,便是這樣一本探討建築起源與歷史發展的著作。故事從建築系少女在工作室桌上發現了一座玻璃金字塔模型開始,便在白貓的陪伴下進入了這個遊歷各種建築起源的阿列夫世界。從建築的物理現象:如何抵抗地心引力開始,到躲避自然與人為的災害,或是探討認同與信仰的精神向度,都市集居的問題,對於美的追求以及對於現代性的嚮往等等,開啟了一個又一個關於建築起源與可能性的探討。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它採用故事化的手法,深入淺出地描繪了建築的起源及其各個影響面向。它不僅適合對建築感興趣的年輕人和新入學的建築系學生,也適合任何想要了解建築之美的普通讀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插圖均由AI技術生成,這不僅展示了現代技術與傳統學科的結合,也暗示了人工智慧可能為建築的未來開啟的新道路。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鄭教授的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阿列夫」——一個可以讓我們同時觀察過去、現在和未來建築的窗口。它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建築之旅。



在人類需求與想像力之間翱翔的建築故事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李明憲

「每一個偉大的建築背後,都隱藏著人類對世界的理解與挑戰」,這句話完美概括了鄭晃二教授的《第一本建築故事書:少女與白貓的文明探險》的核心思想。正如文學家普魯斯特所說:「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的風景,而在於擁有新的眼光。」這本書正是以全新的視角解讀建築的杰作。本書通過一位建築系學生的奇幻探險,帶領讀者穿越建築史的長河。從最初的泥磚到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從古老的石拱到摩天大樓,每一項建築技術的進步都反映了人類對生存環境的深刻理解和無限創造力。
然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對建築史的描述,更在於它從人類需求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建築如何適應環境變化,以及建築與人類行為模式之間的深層關聯。這種視角激發了我們對建築本質的深入思考。
正如愛因斯坦所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第一本建築故事書》不僅是一次知識的探索,更是一次想像力的飛翔。它是一場腦力與創造力的雙重盛宴,讓我們在閱讀中重新認識建築,也重新認識自己的需求與夢想。



當個建築E人
方. 遠行旅創意總監/建築旅行策劃人/丁榮生

老友鄭晃二教授出版了一本叫做《第一本建築故事書:少女與白貓的文明探險》,他說:這是寫給對建築有興趣的人,當作接觸建築的第一本故事書。出身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博士的鄭老師,曾出版多本建哲專業書籍,用文字、圖像傳遞信念,是這些建築高人們的使命。

然而,為何在這麼多專業領域的出版後,反而來出本「建築ABC」呢?他說,人類演化的過程是一條通向「普遍化」而非「特異化」的路徑,所以他執筆,是用模擬少女與白貓的對話來訴說36個故事,把一樁異常複雜的全球建築演變,理出從歷史背景與人文脈絡的認識。我的理解,這也是對兩千年前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於《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所提及的三原則——堅固、實用、美觀。到後來發展成——持久、便利、愉悅的「安全,適用及生活美學」的一種新辯證。

因現今是個訊息繁多、框架多元的世代,然若能藉此建置自我的知識樹體系,我認為這是最有效率的生存法則,誠如鄭教授曾說「沒有酸味,不是好檸檬」,我再衍生「沒有知識體系,一生只能人云亦云」。建築也許是身外之物,但若能進入其「異世界」,將會是個智慧人,起碼看新聞,也知道什麼是唬爛、什麼是進化。而阿二老師,只用「8個建築文明課題」架構,就把你從幼兒園生,變成至少是大學生等級,況且當下在MBTI的熱潮下,趕快藉此來當個「建築E人」,不好嗎?



來一段充滿想像力及劇情感的建築文明之旅
林 事務所執行長、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兼任講師/林承毅

《第一本建築故事書:少女與白貓的文明探險》是一本充滿畫面感的佳作。它輕薄易讀,對於像我這樣對空間感興趣但未受過正統建築訓練的讀者來說,是一本入門的理想之選。
閱讀這本書宛如觀看一部精心製作的NHK知識百科特輯。從自然元素到建築元件,從載體到城市空間,作者如同一位全能的導演,用精妙的腳本和巧妙的運鏡,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探討建築的方方面面。配合AI生成的插圖和作者提供的照片,更是讓文字躍然紙上,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書中的少女與白貓角色設定,一個感性一個理性,恰似作者鄭晃二教授的雙重人格。作為一位隱藏在建築象牙塔中的最佳說書人,鄭教授再次展現了他的創意和突破框架的勇氣,用這種創新的方式推廣建築教育。
這本書並非艱深的建築理論著作,而是一本激發好奇心、培養興趣的啟蒙之作。它站在引發興趣的最前線,旨在讓更多人愛上建築。它是一本通往建築之路的指南,展示了文明的誕生與人類生活的演變。

鄭晃二
十三歲的時候第一篇短篇小說發表在《聯合》副刊,成為文藝青少年。高中的時候畫了些嘲笑教官的漫畫,曾經想要當漫畫家或小說家。大學選擇需要畫圖的建築學系,這才發現建築圖畫的東西也不一定要能蓋得起來。大學畢業後在部隊的任務是放電影,看了五百多部電影。退伍後到美國德州與歐洲荷蘭留學,回到台灣之後在大學建築學系教書,漫畫與小說仍然是他的最愛。

寫過《社區─攜手造家園》獲得新聞局第二十八屆金鼎獎,近作有《建築設計這樣做》、《做工的場所》、《改變城市的設計思考》與《生成式AI之建築設計》(電子書)。

序 
第一篇 地心引力 
01 泥土加水燒成磚 
02 砍樹削枝成木幹 
03 疊石砌拱撐屋頂 
04 水泥沙漿包鐵條 
05 煉土成鋼蓋高樓 

第二篇 防災避災 
06 大雨與大水 
07 大風不要來 
08 很冷與很熱 
09 大火燒不停 
10 地震一直搖 

第三篇 躲避壞人 
11 爬樹挖洞躲起來 
12 山高水深有保障 
13 圍個圈圈住裡面 
14 住在城內也有事 
15 城市天空看光光 

第四篇 住在一起 
16 安得廣廈千萬間 
17 農村變身大城市 
18 上上下下搭電梯 
19 少少土地蓋高高 
20 都市更舊或更新 

第五篇 敬畏與愛 
21 天地有神物有靈 
22 眾神居所隨遇安 
23 好人好仙住大廟 
24 窗戶長長見到光 
25 一切都是因為愛 

第六篇 追求創新 
26 石柱環繞聖殿 
27 流水注滿浴池 
28 扶壁頂住教堂 
29 斗拱撐起片天 
30 符號引動天機 

第七篇 摩登年代 
31 機器製造新時代 
32 玻璃覆蓋的城市
33 裝飾藝術與趣味 
34 地域建築在社區 
35 數位智慧新造型 

第八篇 美的思考 
36 打開盒子放走貓 

參考文獻 

臺灣茶的故事
風力發電真好玩
草莓公主想長大
(精)
獨角獸投資王:
中國私募股權頂
尖的投資人
公共事務:洞悉
社會議題,汲取
各國智庫
熊智銳老博士談
天說地




12 山高水深有保障
高山與海洋都提供了天然的環境保障,早年人們為了躲避戰亂,遠離城市,尋找沒有人煙的高山或是海島落腳,要到這些地方不是要爬很久的山路,就是要坐很久的船。如果沒有深仇大恨,或是住民藏有金銀財寶,敵人不會想要來光顧。

具有自然天險的地點,尤其是面臨河川大海,是陸運與船運交接的港口,也會當作軍事據點,建造碉堡或發展城市。

有些聚落會利用環境的天險在懸崖峭壁上蓋房子,敵人要攀爬上來要花很多力氣,我方從高處防守占有地利條件的優勢。以下介紹三個案例: 梅塔歐拉修道院群、白露里治奧城與薩爾斯堡。

梅塔歐拉修道院群(Meteora)由多間修道院組成,位於希臘的色薩利平原一座陡峭的砂岩柱頂上。這些修道院最早建於十四世紀,修士們選擇這裡作為隱居和避難的場所,利用天然的峭壁來抵禦外來的侵擾。如今,梅塔歐拉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和著名的旅遊勝地。

在義大利中部的拉齊奧大區,有一座小城名叫白露里治奧,這座城市建立在一座高聳的火山岩山丘上。由於其隱秘的位置,僅透過一座狹窄的行人橋與外界相連,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一個難以攻陷的堡壘。白露里治奧的建造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中世紀時,這裡一度成為繁榮的貿易中心, 然而, 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震與石材風化,使得這座城市逐漸衰落。

奧地利的薩爾斯堡(Salzburg), 以其美麗的阿爾卑斯山風景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而聞名於世。薩爾斯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羅馬時期,中世紀時薩爾斯堡成為主教統治下的重要宗教中心,並因其鹽礦資源而繁榮發展。城中有一座霍亨薩爾斯堡城堡(Hohensalzburg Fortress)位於地理的高點,是歐洲保存最完好的城堡之一。薩爾斯堡也是音樂之都,這裡是音樂家莫札特的故鄉,每年的音樂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這座城市的音樂傳統和文化氛圍使其成為藝術和文化的中心。

另一種自然天險是海洋,在義大利東北地區,當初有一群人為了躲避戰火逃到沿海的潟湖,在湖中小島打入木頭基樁蓋房子,成為今日威尼斯城。城中沒有馬路只有水道,住在這裡開門見水,出門回家都要坐船。經過幾百年之後,小聚落發展為一座大海港,長時間獨佔地中海的航運貿易,為了保護自己的城市,威尼斯人發展出強大的水師。

有的聚落則是蓋在突出海岸的岬灣,安排水師在周邊巡邏;或是選擇海岸線內凹的岸邊落腳,加強控管船隻進出;這些做法都有機會發展成一個長治久安的城市。

例如:位於黑海與地中海交會處的伊斯坦堡(原名君士坦丁堡)三面臨海,早期建城的基督教國家在連接西側的陸地蓋了高大的城牆,岬灣的南邊有來自威尼斯友軍水師的奧援,岬灣北側的海灣河口拉起粗重的鐵鍊,敵人翻不過城牆也靠近不了海岸。從中世紀建城以來就是一座難以攻打的大型堡壘,在一千多年間只有兩度易主,1453年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攻佔之後,就沒有換過主人了。

十七世紀東印度公司經常選擇岬灣地形來建造他們的城市據點,這樣的地形提供了天然的防禦屏障和便利的航海條件。以下是幾個例子:

馬六甲位於馬來半島的西南部,面向馬六甲海峽。這裡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貿易通道。1511年,葡萄牙人在此建立了據點,隨後被荷蘭人和英國人控制的東印度公司選擇這裡作為據點。馬六甲海峽是東西方貿易的必經之路,地形易守難攻,利於控制海上貿易。

雅加達原名巴達維亞,位於爪哇島的西北岸,1619年,東印度公司也在此建立了據點。雅加達的地理位置三面環海,提供了良好的防禦條件,同時便於控制印尼群島的貿易路線。

最後這個例子是位於台南市安平區熱蘭遮城,原為東印度公司於1624年建造。這座城堡依靠安平的海岸線和天然港灣,成為控制台灣南部海域和周邊貿易的關鍵據點。熱蘭遮城不僅是防禦的要塞,還是荷蘭人在台灣的行政和貿易中心。

1661年四月東印度公司的軍隊跟鄭成功交戰,十七世紀歐洲的大型船隻裝有多門巨炮,可從海上攻擊遠方的目標,荷蘭艦隊與鄭成功數量眾多的水師,在安平海域交戰互有勝負。鏖戰九個多月之後, 荷蘭人軍援不足,逐漸居於劣勢,最後將城池拱手讓出。

鄭成功來自航海世家,擁有當時亞洲最強大的艦隊,長時間掌握中國沿海與的海上貿易網絡。在整個十七世紀,歐洲大船在世界各地到處攻城掠奪,無往不利的時代,是唯一可以與之抗衡的勢力。1662年荷蘭人撤離台南之後,歐洲戰艦兩百多年間在台灣海峽沒有軍事行動,直到1884法國海軍攻佔澎湖,又重啟海岸城市爭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