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之演化、創新與重構
作  者╱
歐素華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5/07/25   (2版 1刷)
  
目前無庫存
email:
I  S  B  N ╱
978-626-423-493-1
書  號╱
1F2B
頁  數╱
456
開  數╱
20K
定  價╱
650



面對快速變遷的大環境,要如何因應與建構企業的競爭優勢?
本書由單一、複合、生態系,結合產品、服務、體驗設計、永續經營,提出當代商模的演化邏輯。

產學界聯合推薦
陳? 前行政院長
潘維大 東吳大學前校長
蕭瑞麟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邱瀅憓 資深媒體工作者與企業顧問
梁寶華 《工商時報》前總編輯

商業模式之創新演化,近年來在商管領域漸成顯學。科技的變革、世代的交替、疫情與環境的衝擊,正在快速改變企業的獲利方程式。本專書以案例來探討,跨足傳統產業、媒體產業、金融產業、新興科技等,每一個案嘗試提出一個商模演化的原理,幫助讀者理解商模演化邏輯。
  
唯有看懂核心客群與潛在客群的需求,看見需求演化的痕跡,
才能找到創新的路徑,終能洞察核心資源與能力演化的脈絡。
※書籍推薦人
陳?(前行政院長)
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本書就是創新典範!

潘維大(東吳大學前校長)
商業模式演化論,正是成為當代「大人物」所要學習的務本思維。

蕭瑞麟(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這份作品並不是工具書,而是整合學術與實務的一本教戰手冊。提醒我們規劃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了解演化邏輯。

邱瀅憓(資深媒體工作者與企業顧問)
閱讀本書,彷彿看見素華老師將多年的研究繪製成一幅鳥瞰圖,讓我看到過去20多年來商業模式創新的脈絡。由此,企業可以學習如何創造和傳遞價值、核心能力如何演化、甚至跳脫原本的路徑!想要創新商模,真是有跡可循!

梁寶華(《工商時報》前總編輯)
宛如「二刀流」的跨界功力,悠遊於學理與實務間,引領非商管背景的讀者們,也能一窺現代商道之堂奧。

歐素華

現任
東吳大學商學院EMBA高階經營碩士在職專班
東吳大學數位貨幣與金融研究中心執行長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學士

過去曾擔任財經記者,碩士論文為金融監理,博士論文為科學家的跨域研發與團隊管理。主要研究領域為商業模式創新、金融科技、媒體創新、創業管理、行動研究等。學術論文分別獲得2025年「第15屆聯電經營管理論文傑出獎」、2019年「第9屆聯電經營管理論文傑出獎與優等獎」、2022年「111年度管理學報論文獎—年度最佳實用價值論文」、2022年「第13屆證券暨期貨金椽獎─研究建言獎佳作獎」、2023年「數位轉型教學個案優良獎」。並指導碩士生獲得「崇越論文優等獎」、「富邦論文獎─行銷管理最佳實務應用獎」等。著有《服務創新:跨域複合的商業模式變革》與《綠色金融科技與多元商模創新》專書。

導 論 變易、簡易、不易的商模創新

第一篇 商業模式總論
第一章 商業模式定義
第二章 從消費者、使用者、會員、粉絲到永續使用者
第三章 從產品、服務、體驗到永續
第四章 商業模式演化類型

第二篇 單一商模演化類型分析
第五章 單一商模演化總論
第六章 永續農業:一元多用,從一而終
第七章 全聯:因地制宜,路徑依賴
第八章 GQ&VOGUE:大小有別,社群體驗

第三篇 複合商模演化
第九章 複合商模演化總論
第十章 d.light 個案:公益為本,盈利為用
第十一章 新零售:虛實巧搭,分進合擊
第十二章 金融科技:以新創舊,以舊輔新

第四篇 商模生態系演化
第十三章 生態系商模演化總論
第十四章 電動車:隱形冠軍,基石永固
第十五章 寧夏夜市:以弱連強,化弱為優
第十六章 支付寶、KakaoBank、Line Bank:拉幫結派,自成一格
第十七章 潛移默化的變革:注入永續的DNA
第十八章 永續商業模式:企業的下一條成長曲線

超圖解工業4.
0時代產業管理
秘訣:TP管理
超圖解元宇宙
超圖解81位董
事長及總經理成
功經營智慧
超圖解人才晉升
指南:上班族成
功晉升關鍵38
堂必修課
就業服務乙級技
術士證照考試(
學科、術科)─
重點中的重點,
不囉嗦,讓你一
本就PASS~
圖解行銷學




第十五章 寧夏夜市:以弱連強,化弱為優(節錄)

生命中的每一次轉變,都讓我們走得更遠。那麼,我們就真正體驗到了生命的奉獻。
李安,《少年Pi 的奇幻漂流》

「夜市人生」在新冠肺炎期間,再次考驗著寧夏夜市與許多台灣傳統餐飲業者。但這不是他們第一次遇到巨大衝擊。相信這一次,他們一樣能從危機中汲取創新成長的養分。

個案背景
寧夏夜市是台北市的知名夜市,經營時間超過70 年,位處台北市民生西路、南京西路、重慶北路中間路段,匯聚台灣經典小吃。然而在2000 年間,寧夏夜市卻開始出現人潮退燒景象,在地居民也出現不同聲浪,認為夜市生態影響居住品質。更嚴重的是,原寧夏夜市自治會出現財務虧空,甚至有資深主管人員因此自殺,整個自治會組織面臨分崩瓦解,而攤商也開始流散。

為了重新找回攤商、凝聚共識,寧夏夜市自治會重整組織,並展開一系列自救行動。前台北市市場處主管就分析,寧夏夜市自治會的三位核心人物發揮了關鍵影響力,一是賴記蚵仔煎負責人賴炳勳擔任理事長,負責調和鼎鼐,平息爭端;一是鬍鬚張二代董事長張永昌負責導入現代化管理;一是總幹事林定國負責媒體行銷,重塑寧夏夜市的品牌形象。

鬍鬚張董事長張永昌說明,當時他呼籲寧夏夜市攤商大家要團結一心:「如果我們希望未來20 年、30 年都確定不會消失,現在就要有所作為!」而重整組織的第一件事,就是以「十攤一位理事代表」制度,重新組織理事會,並由參與式管理,訂定管理規則。第二是財務透明化,讓每一筆收入支出都可受公評。一位攤商表示,每個月要繳交500 元會費、水電瓦斯費、油脂截留費、垃圾清運費、旅客平安保險費等,平均要繳交4,000-5,000 元費用,因此財務健全管理相當重要。每個月理事會議,所有理事代表都要檢視當月財務收支,以徵公信。

2004 年,寧夏夜市自治會總幹事林定國與台北市大同區里長李秀男等人成立「台北市寧夏商圈發展協會」,推動寧夏夜市轉型變革。2011 年進一步改制為「大同區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以下簡稱「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成為台北市第一個以夜市攤商為主體的社團法人協會組織,有理監事編制,並有會規的嚴格規範。

在強制規範上,對於不願意退出騎樓的攤商,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委請台北市市場處發函要求該攤商遵守規定,否則將注銷攤販證。另外曾有兩家攤商發生紛爭,登上社會新聞版面。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以違反會規為由,再度委請公權力發函請兩家攤商搬離現址。由此可見,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對寧夏夜市的整體發展扮演著關鍵角色,也成為本研究調查分析單位。

至今,寧夏夜市已成為年營業額高達10 億元的觀光夜市,每天到訪寧夏夜市人數高達上萬人,在活動促銷期間更多達2-3 萬人,並取得多項肯定。例如2015 年間,台北市政府舉辦「台北夜市之最」票選活動,寧夏夜市奪得「最好逛夜市」、「最美味夜市」、「最有魅力夜市」、「最環保夜市」、「最友善夜市」等獎項。此外,寧夏夜市的「豬肝榮仔」也以60 年老攤販的知名美味,在2018 年贏得「米其林必比登推薦」。

檢視2000-2008 年的重要變革,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改革的第一步是提出環保改造方案,爭取當地居民認同。環保自救工作,主要有以下內容。一是停止叫賣聲,夜市中原有許多叫賣聲,在80 年代甚至有許多錄音帶、錄影帶叫賣的音樂聲,相當吵雜。因此,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要求商家不能使用擴音器,且所有音樂播放在晚上10 點以後必須停止,以維護安寧環境。二是清潔人員,夜市最常出現髒亂與違規停車情形,影響當地居住品質。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決定導入清潔人員以定時定點清潔環境,每小時有專人清理路面,成為寧夏夜市的特色。此外,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也導入商圈保全人員以定期管理交通秩序與違規停車,還給附近住家安全方便的交通環境。

三是垃圾分類與一次性餐具減量使用。在清潔保全工作後,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積極導入環保碗筷與廚餘分類,且路面每小時皆有人清掃。寧夏夜市因此在2010 年被台北市觀光局評選為「創意行銷」夜市。2017 年,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全面汰換塑化餐具,採用瓷碗、瓷盤與鋼筷,塑造環保夜市特色。一位協會成員說明,汰換塑化餐具總經費約130 萬元,由台北市政府補助一半,但仍有攤商不願意配合。最後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請台北市政府頒發「無毒餐具認證」,才終於說服全體攤商汰換免洗餐具。

這些明顯可見的環保工作,終於讓當地居民有條件地同意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準備向台北市政府提出的「地區環境改造規劃案」。林定國分享,除了這些立即可見的環保努力外,取得當地幾位意見領袖支持,更是重要推力。

「寧夏夜市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幾家傳統商家本身就是屋主,因此他們有較強的意識與夜市共存亡。我們當時找了鬍鬚張、帝一火鍋、麻油雞等,請他們支持社區改造方案。等到這幾家意見領袖同意後,爭取其他商家支持,就變得比較容易了!」

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立即向台北市政府申請「地區環境改造規劃案」,以環保、美食為主題重新規劃,包括更新人行道店面、讓攤商從騎樓退出,讓寧夏夜市正式進入中央廣場營運模式,硬體設施跟著現代化。此外,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與鄰近有百年歷史的蓬萊國小合作,由協會捐助獎學金、電腦設備等,並主動參與學校校慶活動擺攤服務,而蓬萊國小則同意開放夜間停車場近300 個停車位,給前來寧夏夜市吃點心、宵夜的民眾停車。在第一波變革後,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欲進階啟動「地區環境改造規劃」,卻遭遇層層制約。以下說明寧夏夜市商圈發展協會如何從制約中辨識變革機會,特別是取得高位者的合作契機,以有效交換資源,逐步改變劣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