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開門:進入視覺藝術的世界
作  者╱
張美智
出版社別╱
小五南
書  系╱
學習樹
出版日期╱
2020/07/09   (1版 2刷)
  
目前無庫存
email:
I  S  B  N ╱
978-957-11-9448-6
書  號╱
YY01
頁  數╱
120
開  數╱
16K
定  價╱
250



●全書彩圖印刷,吸引孩子閱讀。
●圖文對照、有趣的漫畫,增加學習興趣。
●內容精心設計,輕輕鬆鬆得到知識。

你知道——
人類為什麼會想要畫圖?
一幅世界上最大的圖畫?
為什麼雕像都不穿衣服?
什麼是3D畫?

本書強調介紹與欣賞,依據現行課程標準,將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中之美術部分,以學生為對象,撰寫之認識視覺藝術之入門書。
※推薦文
作者美智老師,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師鐸總統獎,擔任幼兒至高中教師研習講師超過200場,是一位專注在美術教育領域研究將近30年的資深教師。

她的研究方法是訪問了240位9至12歲的學生,擷取了50個關於藝術的提問,用淺顯的說明與譬喻,從五個主題:「藝術」、「美感」、「色彩」、「創作技法」、「工具材料」,談50個藝術話題。例如:點線面是數學還是美術?為什麼雕像都不穿衣服?黑白畫就是素描嗎?印象也是一幅畫?平面的紙怎麼會有空間感?

把這本書當作與學生對話的媒介,透過這50個話題,有助學生打開積藏在心中相關藝術的疑問,引導創「藝」無限可能的藝術素材,提升學生對藝術認識的視野。

這是一本以兒童觀點出發,淺顯易懂的美術教育書,予以特別推薦。

                     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呂燕卿謹識

張美智
現任
․臺中市潭陽國小藝術與人文專任教師
․教育部美感教育巡迴講師
․師大心測中心學生評量規準建置委員
․臺中市國民教育輔導團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國小輔導小組輔導員

學歷
․畢業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參與「新課程」、「九年一貫課程」、「97課綱」及「100課綱微調」審定版美勞教科書及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之編寫

經歷
․曾獲「Greateacher」創意教學獎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國小組全國第一名,並至香港教育大學發表得獎之藝術課程
․曾經三次代表中華民國參加日本全國造形教育大會
․99年規劃執行「Go!Go~藝起來」方案課程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
․100年臺中市教師美育獎章
․100年、101年參加廣達游於藝「夏卡爾法國漂鳥計畫」及「創意教學獎」,均獲全國教師組首獎,連續二年受獎助至法國藝術參訪
․101年榮獲臺中市師鐸獎及教育部師鐸總統獎
․102年指導學生參加廣達游於藝「導覽達人」獲全國首獎,學生受獎助至義大利藝術參訪
․103年教育部師鐸總統獎審查委員
․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諮詢委員

1.藝術
2.美感
3.色彩
4.創作技法
5.工具材料學

出發吧!我的藝
術探險
穿越千年的黑嚕
嚕探險:水墨的
三大主題樂園
雪狼男孩:SD
Gs永續有聲繪

一年52週的藝
術遊戲課
小學生設計走讀
孩子的第1本芭
蕾鑑賞書




人類為什麼會想要畫圖?
     如果沒有學校的藝術課,你會主動畫?記得自己幼時第一次發現,拿起筆能畫寫出痕跡的心情?或許你記不得了,但是觀察幼稚園的孩子,甚至一、二歲的幼兒,他們拿起筆開始塗鴉時的心情與動作、表情,你可以發現什麼?
   人類最早開始想要畫,可能是因為有趣、新奇、模仿或表現自我。但是除了這些原因外人類還想繼續畫,是因為要裝飾、有願望、想記錄。因此有了自然物的摹寫,例如動物畫、風景畫;身體的裝飾,例如泰雅族的紋面,原住民的身體彩繪;與宗教祭儀相關的,例如埃及古墓的壁畫、宗教畫、非洲的面具;記錄生活的圖畫,如打獵、豐收的場景,或根本沒有為什麼,就只是想要畫……等。
     如果有人問藝術是從何開始的?你可以說:「藝術是來自於我的心裡、來自於我的生活,然後隨著文明與文化的進展,逐漸演變到現在,就成為了大家稱為藝術的這個模樣啊!」

印象也是一幅畫?
     若問你是否有印象?是說你對接觸過的人事物是否留下感受、記憶或想法。「感受、記憶或想法」如何變成一幅畫?
     十九世紀中期藝術家莫內畫了一幅筆觸明顯、色彩自由、影像模糊的港口風景畫,命名為《印象·日出》,當時大部分的藝術家還是以古典寫實的繪畫技術為專業,因此嘲諷這幅圖畫的畫法:「果然是如同印象一樣的模糊啊!」於是追求這樣表現方式的藝術家及作品就被稱為「印象派」。
     印象派畫家之所以想改變繪畫的方式,是因為攝影技術及光學的發展,讓他們想要將光與色的科學觀念引入到繪畫之中,因此特別強調戶外寫生,將光源色和環境色融入畫中,所以又稱為「外光派」。
     莫內為了追求光線的變化,曾經畫了20幅的《稻草堆》, 30幾幅的《盧昂教堂》,每一幅圖畫雖然構圖相近,運用的色彩卻完全不同。可以看出是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天氣下畫的作品。

野獸派真的只畫野獸?
     為甚麼圖畫會被稱為野獸?畫裡真的都是野獸的圖案?「野獸派」到底是什麼樣的繪畫風格呢?
     野獸派的畫家用色大膽,不講究透視與光影,不模仿自然,不強調寫實。喜歡用紅、黃、綠、青等強烈的色彩,將描繪的景物簡化,以單純的線條及色彩平塗表達自己強烈的感受,所以畫面向織錦地毯一般充滿裝飾性的美感。
     野獸派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在1905年的法國秋季沙龍展中,有一位藝術評論家發現有一件雕刻家多納泰羅的古典寫實的「小孩」銅像作品,展示在陳列室的中央,而四周全是用色鮮豔、瀟灑、大膽的藝術作品,於是評論家指着這件雕像,用帶譏諷的口吻說:「看!野獸裡的多納泰羅。」,於是那些用色直覺、奔放的作品及藝術家就被稱為野獸派了。十分幽默有趣的是,當初展出野獸派作品的展覽室後來竟有了「野獸檻」的暱稱呢!

垃圾也能變藝術?
      學校的藝術課有時候會用回收的物品作為學習時使用的材料,例如寶特瓶、紙杯、光碟片等。在60年前就有藝術家收集廢棄的物品作創作,因為他們感受到大量生產、過度消費,物質過剩對生活的影響,因此撿拾生活的廢物、機器的殘片組合成為立體作品,
     阿曼是集合藝術的第一位藝術家,他倡導藝術必須回歸日常生活,所以用堆積、組合及切割後重組的方式呈現作品,給大家對於熟悉物品帶來特殊的感受。藝術家認為用過的或全新的物品各有意涵,壞了的物品並不是只有破敗的樣貌,它具有物品與人的連結與情感經驗,甚至還具有時代、歷史的特徵。
     阿曼有一件很特別的作品,是以混凝土將60輛汽車固定成高18公尺的雕塑「長期停車場」。
     你也可以蒐集物品,分類排列、堆積、重組,將會發現雖然只是收集,卻因為「組合」而有獨特的意義與美感。

藝術創作一定會有作品留下來嗎?
     你曾經用水在地上畫圖嗎?或曾經撿拾石頭、樹葉等自然物在地上排列圖案?這些作品有辦法保存嗎?是不是無法保存的作品就不能稱為藝術呢?提到藝術品就會想到是一幅書畫、一件雕塑……,藝術品一定會有物質的存在嗎?
     其實二十世紀以來有許多藝術家都已經開始不在意作品是否能留存,是否能傳世。例如「行為藝術」,藝術家選定時間、地點用行為藝術者的身體作為創作的材料與觀眾的交流。或是「環境藝術」,藝術家直接從大自然擷取創作材料,運用各種顏色的葉子、石頭、樹枝、土、石……,直接在自然環境中創作,作品則隨時間、氣候而消逝。
     雖然這些作品留存的時間短暫,但是卻不減損它的美好與價值,它帶給人們觀看的愉悅感受,同時傳達對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懷,在沒有物質消耗與負擔的狀況下,也絲毫不會減損作品的藝術性。

什麼是公共藝術?藝術品是屬於大家的嗎?
     「公共廁所」、「公共空間」,「公共」的意思是屬於社會的,公有、公用的。「廁所」、「空間」」是公有、公用的很容易理解,但是「公共藝術」是什麼樣的藝術呢?
     看見「藝術品」這個詞,你會聯想到什麼?什麼樣展示物品的情境?大多數的人都會立即想到在室內空間中,受保護、不可觸碰、有投射燈照射的繪畫或雕塑作品。
     但是現在有些藝術家做出來的作品是放在戶外,而且他們也注重藝術品與空間的和諧感,還會在作品中融入社區文化、物產的意涵,甚至邀請社區的人一起來參與創作。所以「公共藝術」可以解釋為「在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品」、「是為了社區而生的藝術品」。
     台灣最早的公共藝術品大多是在公共空間中的雕塑作品,當時並沒有考慮到社區的文化與人們的參與,現在許多公共藝術家會在創作公共藝術品時更注重觀眾的感受及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