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戀時光─時尚與藝術
作  者╱
蔡依雲著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推廣叢書
出版日期╱
2017/04/25   (1版 2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11-8960-4
書  號╱
8V0A
頁  數╱
240
開  數╱
25K
定  價╱
360 (特價 284)


時尚與藝術,是流俗還是特立獨行?
如何看待藝術與時尚的關係?

藝術的源流或可溯及遠古,人類在實用的物品之上打造出獨特、具美感的特性,這美感與獨特由一人起及至眾人興,「時尚」於焉誕生。本書將從藝術與時尚的關係開始談起,援引東西方的視覺藝術、工藝、文學、文化觀察等領域之實例,敘說從古典到現代時尚風潮的變遷、藝術經典錘煉的過程,以及在時尚與藝術面貌的光影折射下,如何捕捉人與自我、社會的關係。

蔡依雲
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年度觀察委員暨初、複審委員
現職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兼任教師
著作 /《樂舞相和》(松樺文化)、《藝術與生活Ⅰ、Ⅱ》(五南圖書) 等

出發:十九世紀的法國巴黎

Chapter 1 雲裳與花容 
雲想衣裳花想容 
西方的工匠達人與藝術家 
中國的工匠達人與藝術家 
絲綢、瓷器與中國

Chapter 2 巴黎拱廊街 
前「前現代巴黎」 
前現代巴黎的婚姻與時尚 
巴黎拱廊街 
漫遊者與詩人 

Chapter 3 美好出艱難 
經常改變定義的「時尚」 
沒有亞當的伊甸園 
舊行會與新藝術 
時尚新語彙 
美好出艱難 

Chapter 4 時尚愛藝術 
二十世紀現代藝術與生活 
宣傳、教育的中間人 
消費廣告與消費藝術 
藝術家與追求時尚的大眾 
時尚愛藝術 

Chapter 5 跨界與山寨 
二十世紀初期藝術作品中的跨界結合 
當代時尚與藝術的關係 
街道伸展台的名家布景 
運作自己的藝術基金會 
取消界線 
山寨、抄襲或諧仿 

Chapter 6 喧囂與孤獨 
當我們用藝術描繪時尚:以女性為例 
當我們用文字書寫時尚(一):費茲傑羅 
當我們用文字書寫時尚(二):張愛玲 
當我們用影像傳播時尚:我是誰?看起來如何? 

Chapter 7 時尚返璞記 
土與潮 
城市裡的療癒森林 
城市變革與樂活精神 
永續建築與生態時尚 

抵達:二十一世紀的地球村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天清浪高饗宜蘭
:風土.人文.
鐵道
燒香拜好神─台
灣的祭祀文化與
節慶禮俗
老臺灣新人類─
他們的故事我們
的生活
征臺紀事─牡丹
社事件始末
翱翔福爾摩沙─
英國外交官郇和
晚清臺灣紀行
紅毛探親記─1
870年代福爾
摩沙縱走探險行




1雲裳與花容

     人類以自己的身體作為載體,表現、抒發、創造,乃至成為一個符號,隨時變動也罷、凝煉成永恆也罷,「時尚藝術」這一卷鴻篇巨帙,書寫了人怎麼看自己、看他人、看社會的眾多觀點。

雲想衣裳花想容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沉香亭北倚闌干
─李白《清平調》
     
     那裙裾飄然令人想到雲朵翩躚,而令人目迷的容貌惟有花那樣的活色生香可以比擬─詩人李白被命題書寫頌讚貴妃,雖出於職責但仍華麗地描繪了美人的風情姿容。繼之,有白居易《長恨歌》的「雲鬢花顏金步搖」、「雪膚花貌」、「雲髻半偏」,以及「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這些形容生動具象,卻也借喻轉譯,以雲朵譬喻衣裳的輕柔與脫俗(或豐盈髮量、細緻髮絲),借花朵形容美人的容貌艷麗。但一細想,也就是自然界觸目可及的雲與花,卻建構起了一個向人們訴說(或界定)「美」該是如何的敘事視界。
     時尚,若說衣飾,不外乎「款式」與「質料」,或加上「顏色」,三種元素變化多端─縱向歷史千載百年,橫向世界鴻篇巨帙。簡單的元素、複雜的論述,好比雲裳必是雪紡真絲,歐根紗的硬挺擬不了這流動空氣感,這是質材與工藝的想像實踐史;又或者,其實花顏綺羅「長得君王帶笑看」,無異是男人對女人的觀看,這是權力與性別的情慾包裝史。人們一開始將衣服穿上身也許出於「單純」的需求,但後來,穿衣就不再可能單純,如同我們的身體、思想、種族、性別、宗教、經濟條件..,不再是一時一地的表現,反而是無限投射與累積的結果,且變動不居。
這裡有兩項值得思索的核心,人類的衣飾、用物等工藝發展史(包含了食衣住行等層面),以及人類的身體美學觀(也涵蓋了語言、思想、政治與社會等表現)。
     不管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還是心理學門,如何地從不同角度詮釋「時尚」,工藝(應用藝術)的確是首先啟發時尚的第一要素,當然它也與人類的生活美學、經驗態度不可分割,你可以說是美學觀念讓人們發展出工藝特色,也可以倒過來說,是工藝條件塑造了美學風格─兩者並存不悖。
   「ART」(藝術)這個字,從拉丁文而來,古典英文、法文亦淵源自此,原始字義與手作工藝、技術(techn.)相關。美學家蔣勳在其著作《美的沉思》提到:

在生存競爭中,人類辨別和利用物質的欲求越來越強烈。自然工具的利用已經不能滿足。他從自然中認識的『尖銳』『鋒利』等等形狀概念越來越確定,這種概念的累積,和手製物質的熟悉,長期互為因果,交替刺激,終於『創造』了工具。(蔣勳,2003)

也就是說,初民從隨機揀起一塊石頭用來防備或攻擊動物開始,繼而撿擇較銳利的石塊以便自己更順利地應付各種狀況,一直到人類拿起另一塊石頭與撿擇而來的石頭相互作用,「手製」歷史於焉展開。
這手製工具(石塊)的證據是距今約兩百萬年前的非洲歐督外峽谷石頭砍砸器,在1931年被英國考古學家發現。大英博物館前館長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在他的書中描述了發現者的觀察:

拿著它,我可以感受到人類在非洲大草原上,可能必須切砍肉塊,例如切割動物屍體,以飽食一頓。

當你拿起這石器時,第一個反應是它很重,而如果很重,你砍砸時自然會有力量。第二個反應是這塊石器很順手,用掌心握好,從食指到手腕之間會形成一道鋒利的邊緣。因此,現在我手上是一把鋒利的刀子。此外,石頭上有一塊突起的地方,讓我可以牢牢握住經過特別切砍、顯得相當銳利的邊緣..我可以用這種石器有效地切割肉塊。

     我覺得自己和實際費力切砍的古人產生某種連結,他在一邊切砍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五次,然後另一邊切砍三次..因此他拿著另一塊石頭,在這塊石頭上,用特定的方式摔砸了八次,砸下一片石塊,使這塊石頭留下一道幾乎成一直線的鋒利邊緣。(Neil MacGregor, 2012)   

在自然中觀察、體悟,於自然中取材,以自己的雙手砍砸、摔碰、揉撚,因此將自然之材轉化為人造之物。由石頭而來的各種石器玉器,由泥土、水、火而來的陶器,由礦物冶煉而成的銅鐵金工,由動物植物而來的皮革絲麻..,凡此種種食衣住行的需求,終於從想像落實成可觸之物。或者說為了完成雲與花的譬喻,雙手必得與堅木硬石、柔水艷火過招,而作出來的物品也許仍粗糙,要經歷漫長的時光才能被視為精美、被大多數人稱之為「藝術」。

西方的工匠達人與藝術家
   既然藝術與技術脫不了關係,但為什麼又有「工匠」與「藝術家」之別呢?從西方歷史來說,古希臘人將藝術分為通俗藝術(Vulgar Arts)與自由藝術(Liberal Arts)。前者是織衣、釀酒、耕作,由婦女與奴隸執行的勞力工作;後者是文學、音樂、天文等城邦公民從事的勞心活動─如此劃分藝術當然也可見出社會階級的差異。
     後來西方中世紀延續了古希臘人的觀念,將「手工技術」這類的勞力活動,視為「工藝」;而「觀念創造」這類勞心活動,則被視為「自由藝術」。具體來說當時哪些項目屬於工藝呢?製陶、鍛造金屬、雕刻象牙、染織布疋、繪製旗幟、製造木器與家具、玻璃工藝─種種與人們食衣住行相關者。身為建築學者,也是重要的美學教育家漢寶德先生說得很直接:

..在過去的傳統社會,沒有藝術的觀念,只有用具的觀念。用具為生活所需;自原始時代以來,人類就以其智能創造、發明各種必要的器皿。然而基於愛美的天性,基於人類心靈中潛在的創造象徵的衝動,這些器物常具有獨特的與高超的美感,因而提昇生活的精神境界。在中世紀的傳統社會中,沒有為藝術而藝術的觀念,一切藝術是生活的一部分。因為當時只有技藝,沒有藝術。(漢寶德,2006)

也就是說,那時候的手工藝製作者都被視做「匠人」,工匠在製陶與家具時不會將自己的姓名刻上;畫匠在幫王公貴族與教會裝飾壁面時不會在畫端簽上姓名。因為他們的技藝是為了滿足使用者的實用需求,服膺訂製者的意念想法,不是以自己為創作中心。這情況一直要到文藝復興時期才改變。大家最熟悉的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們,原本也是工匠師傅門下的學徒,學成之後也開始接受來自教會、貴族、富商的委託雕刻繪畫,不同的是,他們開始「創作」─以自己的觀念美感來創作,以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與經驗來創作,以他們個人強大的意志來創作*。
     這樣的改變,一方面突出了藝術創作的獨特性,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藝術與生活分開了。也就是說中世紀的「工藝」,是從生活中長出來、完全為人民實用所設想的手工製作;文藝復興時代的貴族紳士們與藝術家,傾向將繪畫與雕刻從「工藝」範疇中獨立出來。然而,這也不是絕對單一的劃分,以繪畫來說,當然達文西已經從幫人繪製旗幟、家具,轉而成為畫出《施洗約翰》、《岩洞中的聖母》等「獨立」(獨立於實用之外)畫作的藝術家。但是如果以「建築」來說,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的設計意念也許取法於希臘羅馬的古典觀念,然而技藝的落實卻必須依賴新的科學與從中世紀以來累積的工法,兩相結合才能完成。
因此,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說,從宗教、人文主義與世界觀來看,文藝復興時期與中世紀時代已經不同(甚至對立),因此藝術家處於這樣的變動中,也發展出獨特創新的思想與藝術;但是從歷史、科學、大學教育來看,文藝復興時期仍留存著來自中世紀深刻的影響,所以這是一種想要挑戰、對立、突破卻又無法切斷連結的複雜關係。
     藝術的發展如此,時尚也是。此後,西方世界還要經歷十八世紀、十九世紀以來的啟蒙運動、現代化、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等等變革,我們應當也要以察覺它們的「創新」、回顧它們繼承的「遺產」這兩種視角,來談藝術與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