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下)
作  者╱
明.吳承恩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中國經典
出版日期╱
2018/05/09   (2版 2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11-7408-2
書  號╱
8R39
頁  數╱
512
開  數╱
20K
定  價╱
280 (特價 221)



一名佛教界高僧--玄奘,他西行萬里到了天竺(印度)帶回六百多部佛經,也讓佛教得以在中國廣為流傳;這個史實經過歷代文人想像與杜撰,成就了《西遊記》一書。

  故事以西天取經的過程為骨幹,從中衍生出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唐三藏等諸多耳熟能詳的角色,人物是虛擬的,人性卻是真 實的--孫悟空的聰明多變往往能化解路途中所遭遇的危機,但好強、高傲的性子也讓他吃足苦頭;豬八戒是懶惰好色的代表,一遇到困難就盤算著要怎麼逃之夭 夭,而唐三藏總是偏袒豬八戒,他帶著仁慈、更帶著儒人的軟弱,沙悟淨看起來沒什麼本事,但他堅毅無比的心卻在漫漫長路領導著眾人達成取經的任務。
  這樣一行人在冒險的旅途中產生互動,在互動上完成了小說的血肉,我們跟著《西遊記》在嘲諷中發笑,但轉念一想,卻可能在故事中看見自己,在不同的世代遇見相同的人性,這才是《西遊記》稱作經典的價值所在。

吳承恩(約1510–約1582年)
  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善詩文,有秦少游之風,又擅長諧劇。對現實極為不滿,自述「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流露了他寫《西遊記》的旨趣。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計  水火無功難煉魔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鬧金兜洞  如來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禪主吞冷怀鬼孕  黃婆運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來逢女國  心猿定計脫煙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戲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
第五十六回 神狂誅草寇    道迷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訴苦 假猴王水帘洞謄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体難修真寂滅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罷戰赴華筵 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 豬八戒助力敗魔王 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第六十二回 滌垢洗心惟掃塔  縛魔歸主乃修身
第六十三回 二僧蕩怪鬧龍宮  群圣除邪獲寶貝
第六十四回 荊棘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談詩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設小雷音  四眾皆逢大厄難
第六十六回 諸神遭毒手    彌勒縛妖魔
第六十七回 拯救駝羅禪性穩  脫离穢污道心清
第六十八回 朱紫國唐僧論前世 孫行者施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間修藥物  君王筵上論妖邪
第七十回  妖魔寶放煙沙火  悟空計盜紫金鈴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孔  觀音現像伏妖王
第七十二回 盤絲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 情因舊恨生災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四回 長庚傳報魔頭狠  行者施為變化能
第七十五回 心猿鑽透陰陽体  魔主還歸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歸性  木母同降怪体真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
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陰神  金殿識魔談道德
第七十九回 尋洞擒妖逢老壽  當朝正主見嬰儿
第八十回  女育陽求配偶   心猿護主識妖邪
第八十一回 鎮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眾尋師
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陽     元神護道
第八十三回 心猿識得丹頂   女還歸本性
第八十四回 難滅伽持圓大覺  法王成正体天然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王計吞禪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滅妖邪
第八十七回 鳳仙郡冒天止雨  孫大圣勸善施霖
第八十八回 禪到玉華施法會  心猿木土授門人
第八十九回 黃獅精虛設釘鈀宴 金木土計鬧豹頭山
第九十回  師獅授受同歸一  盜道纏禪靜九靈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觀燈  玄英洞唐僧供狀
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戰青龍山  四星挾捉犀牛怪
第九十三回 給孤園問古談因  天竺國朝王遇偶
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樂御花園  一怪空怀情欲喜
第九十五回 假合真形擒玉兔  真陰歸正會靈元
第九十六回 寇員外喜待高僧  唐長老不貪富貴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護遭魔蟄  圣顯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 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數完魔滅盡  三三行滿道歸根
第一百回  徑回東土     五圣成真

金瓶梅(上)
紅樓夢(上)
紅樓夢(下)
儒林外史
搜神記
三國演義(下)




第六十四回       荊棘嶺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談詩

  話表祭賽國王謝了唐三藏師徒獲寶擒怪之恩,所贈金玉,分毫不受。卻命當駕官照依四位常穿的衣服各做兩套,鞋襪各做兩雙,絛環各做兩條,外備乾糧烘炒,倒換了通關文牒,大排鑾駕,並文武多官、滿城百姓、伏龍寺僧人,大吹大打,送四眾出城。約有二十里,先辭了國王。眾人又送二十里辭回。伏龍寺僧人送有五六十里不回:有的要同上西天,有的要修行伏侍。行者見都不肯回去,遂弄個手段,把毫毛拔了三四十根,吹口仙氣,叫:「變!」都變作斑斕猛虎,攔住前路,哮吼踴躍。眾僧方懼,不敢前進。大聖才引師父策馬而去,少時間去得遠了。眾僧人放聲大哭,都喊:「有恩有義的老爺!我等無緣,不肯度我們也。」
  且不說眾僧啼哭。卻說師徒四眾走上大路,卻才收回毫毛,一直西去。正是時序易遷,又早冬殘春至,不暖不寒,正好逍遙行路。忽見一條長嶺,嶺頂上是路。三藏勒馬觀看,那嶺上荊棘丫叉,薜蘿牽繞,雖是有道路的痕跡,左右卻都是荊刺棘針。唐僧叫:「徒弟,這路怎生走得?」行者道:「怎麼走不得?」又道:「徒弟啊,路痕在下,荊棘在上,只除是蛇蟲伏地而遊,方可去了;若你們走,腰也難伸,教我如何乘馬?」八戒道:「不打緊,等我使出鈀柴手來,把釘鈀分開荊棘,莫說騎馬,就擡轎也包你過去。」三藏道:「你雖有力,長遠難熬,卻不知有多少遠近,怎生費得這許多精神?」行者道:「不須商量,等我去看看。」將身一縱,跳在半空看時,一望無際。真個是:
    匝地遠天,凝煙帶雨。夾道柔茵亂,漫山翠蓋張。密密搓搓初發葉,攀攀扯扯正芬芳。遙望不知何所盡,近觀一似綠雲茫。蒙蒙茸茸,鬱鬱蒼蒼。風聲飄索索,日影映煌煌。那中間有松有柏還有竹,多梅多柳更多桑。薜蘿纏古樹,藤葛繞垂楊。盤團似架,聯絡如床。有處花開真佈錦,無端卉發遠生香。為人誰不遭荊棘,那見西方荊棘長?
  行者看夠多時,將雲頭按下道:「師父,這去處遠哩。」三藏問:「有多少遠?」行者道:「一望無際,似有千里之遙。」三藏大驚道:「怎生是好?」沙僧笑道:「師父莫愁,我們也學燒荒的,放上一把火,燒絕了荊棘過去。」八戒道:「莫亂談。燒荒的須在十來月,草衰木枯,方好引火。如今正是蕃盛之時,怎麼燒得?」行者道:「就是燒得,也怕人了。」三藏道:「這般怎生得度?」八戒笑道:「要得度,還依我。」
  好獃子,捻個訣,念個咒語,把腰躬一躬,叫:「長!」就長了有二十丈高下的身軀。把釘鈀幌一幌,教:「變!」就變了有三十丈長短的鈀柄。拽開步,雙手使鈀,將荊棘左右摟開:「請師父跟我來也。」三藏見了甚喜,即策馬緊隨後面;沙僧挑著行李;行者也使鐵棒撥開。這一日未曾住手,行有百十里。將次天晚,見有一塊空闊之處。當路上有一通石碣,上有三個大字,乃「荊棘嶺」;下有兩行十四個小字,乃「荊棘蓬攀八百里,古來有路少人行」。八戒見了,笑道:「等我老豬與他添上兩句:『自今八戒能開破,直透西方路盡平。』」三藏欣然下馬道:「徒弟啊,累了你也。我們就在此住過了今宵,待明日天光再走。」八戒道:「師父莫住,趁此天色晴明,我等有興,連夜摟開路走他娘。」那長老只得相從。
  八戒上前努力,師徒們人不住手,馬不停蹄,又行了一日一夜,卻又天色晚矣。那前面蓬蓬結結,又聞得風敲竹韻,颯颯松聲。卻好又有一段空地,中間乃是一座古廟。廟門之外,有松柏凝青,桃梅鬥麗。三藏下馬,與三個徒弟同看。只見:
    巖前古廟枕寒流,落目荒煙鎖廢丘。
    白鶴叢中深歲月,綠蕪臺下自春秋。
    竹搖青珮疑聞語,鳥弄餘音似訴愁。
    雞犬不通人跡少,閑花野蔓遶牆頭。
  行者看了道:「此地少吉多凶,不宜久坐。」沙僧道:「師兄差疑了。似這杳無人煙之處,又無個怪獸妖禽,怕他怎的?」說不了,忽見一陣陰風,廟門後轉出一個老者,頭戴角巾,身穿淡服,手持拐杖,足踏芒鞋。後跟著一個青臉獠牙、紅鬚赤身鬼使,頭頂著一盤麵餅。跪下道:「大聖,小神乃荊棘嶺土地。知大聖到此,無以接待,特備蒸餅一盤,奉上老師父,各請一餐。此地八百里,更無人家,聊吃些兒充饑。」八戒歡喜,上前舒手,就欲取餅。不知行者端詳已久,喝一聲:「且住,這廝不是好人。休得無禮,你是甚麼土地,來誑老孫?看棍。」那老者見他打來,將身一轉,化作一陣陰風,呼的一聲,把個長老攝將起去,飄飄蕩蕩,不知攝去何所。慌得那大聖沒跟尋處,八戒、沙僧俱相顧失色,白馬亦只自驚吟。三兄弟連馬四口,恍恍忽忽,遠望高張,並無一毫下落,前後找尋不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