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動的女性身影─近代中國女子的運動圖像
作  者╱
游鑑明著
出版社別╱
博雅
書  系╱
歷史迴廊
出版日期╱
2012/07/01   (2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86-6098-57-4
書  號╱
RH04
頁  數╱
200
開  數╱
25K
定  價╱
300


游鑑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近代中國與台灣的女性歷史。曾發表〈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近代中國女子體育觀初探〉、〈近代華東地區的女球員:以報刊雜誌為主的討論〉、〈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台灣地區的婦運〉、〈千山我獨行?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女子健美的論述(1920年代-1940年代)〉、〈當外省人遇到台灣女性:戰後台灣報刊中的女性論述(1945-1949)〉等論文。

著有《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她們的聲音:從近代中國女性的歷史記憶談起》、《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主編《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年刊、《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和《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等書。

自序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學校的女子體育活動
    體操課
    多元的體育教學
    女子體育學校

第三章 無處不在的女子運動
    從學校聯合運動會到區域運動會
     學校聯合運動會
     區域運動會
    全國運動會
     第四屆全國運動會
     第五屆全國運動會
     第六屆全國運動會
    國際運動會
     遠東運動會
     奧林匹克運動會
    球類運動比賽

第四章 女運動明星的眾生相
    第四屆全國運動會中的明星女運動選手
    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中的明星女運動選手
    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中的明星女運動選手

第五章 結語

徵引書目
圖片來源

從地圖開疆到人
工造島─南海百
年紛爭史
何謂歷史? (
限中國大陸以外
地區銷售)
閱讀的歷史 (
限中國大陸以外
地區銷售)
反璞歸真─純粹
的基督教
跨域閱讀大補帖
─從歷史、文明
最初開始(全套
2冊)
認識基督教,讀
這本就對了(套
書)(全套2冊





第一章   導言
  
  台灣的紀政、陳怡安、陳詩欣、中國大陸的周繼紅、陳靜、高敏、鄧亞萍、伏明霞、王楠、郭晶晶,分別是一九六○、一九八○、一九九○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奧運會上的明星選手,她們飛躍在運動場的各種姿儀,曾透過報刊媒體、電視機傳遍全世界,深印在許多人的記憶中【1】。但很少人知道中國女性在甚麼時候開始接受近代體育的訓練?最先接受訓練的是哪些人?為甚麼要她們運動?中國女性運動的目的何在?女子體育的內容又是甚麼?還有,中國女性最早公開運動是在哪裡?她們是以何種身分出場?展現的是哪一類運動?甚麼時候中國女性才有機會出席運動競賽?她們參加哪些類型的運動會?競賽的項目是否和現在一樣?在這些運動會中,是否出現過女運動明星?
  其實,這一連串問題在當時留下的運動史料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因為自從西方近代女子體育傳入中國之後,有關這方面的議論或報導十分豐富,特別是女性出現在各種運動場合,她們的舉手投足,一直備受各界矚目,報刊媒體更不曾錯失相關報導,爭相以第一手的女子體育新聞和照片,提供給社會大眾。在還沒有電視的時代,早、晚報成為最迅速、最直接傳達體育消息的媒介,其中與運動會有關的照片,讓無法出席會場的觀眾,也有臨場感覺。因此,和許多歷史史料不同的是,體育活動或體育人物所留下的史料,不僅有文字記載,還有大量的運動圖像資料,當下的我們在爬疏這批圖文史料時,可以同當時的讀者一樣,跟著進入運動場景。更重要的是,如果要回答上面的問題,我們不只是可以引用文字史料,還可以運用圖像資料。
  過去除了考古、美術、建築學家透過視覺資料從事研究之外,一般歷史學者很少注意圖像資料。近年來,受新社會史和新文化史的影響,國內外的女性史、日常生活史、電影史、娛樂史、消費史或底層民眾史等新興研究,基於檔案文獻資料,不能充分提供必要的史料,開始朝向期刊報紙、日記、書信、傳記、口述歷史、回憶錄、小說、宣傳單、廣告、校刊、族譜或契約等挖掘史料,甚至非文字資料也備受重視,從器物、圖畫、照片、郵票到明信片,都是學者鍥而不捨的珍貴史料。做為女性史研究的一員,我和這群研究同儕一樣,經常注意我們的獵物,我著手近代中國女子體育史的研究時,一邊蒐集文字史料,也一邊留意非文字史料,當我找到不少女子運動圖像資料時,我的興奮是難以言說的,除了雲遊在圖像之中,把少部分圖像放入我的書稿裡,更渴望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批難得一見的圖像。
  我蒐集到的女子運動圖像,主要出現在報紙雜誌、畫報、校刊、漫畫、學校校刊、運動大會報告書上,由於有些圖像重複出現或影像模糊,經過多次篩選,最後本書所引用的圖像有一百八十二張,分別來自二十一種書籍和報刊,包括《時報》、《時事新報》、《申報》、《教育雜誌》、《婦女雜誌》、《玲瓏雜誌》、《良友畫報》、《東方小說》、《勤奮體育月報》、《竹蔭女學校雜誌》、《上海漫畫》、《聖馬利亞女校五十週年紀念特刊》、《福湘二十週年紀念特刊》、《上海縣立務本女子中學校第二屆畢業紀念錄》,《第六屆全運會畫刊》、《京師教育畫報》、《圖畫日報》、《民呼日報圖畫》、《全國女運動員名將錄》、《第六屆全國運動大會報告》和《二十二年全國運動大會總報告書》。必須一提的是,本書集中在清末到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之前,是因為透過這段期間的圖像,比其他時期更能彰顯近代中國女子體育的發展脈動,以及女性身體運動的變化梗概。之所以沒有延伸到戰爭時期、戰後和當代,一方面是戰爭讓許多運動會無法正常舉行,另一方面是戰後的部份體育活動與一九三○年代差別不很大;至於當代的女子運動圖像容易取得,也被有系統的蒐藏,因此,本書略去了這些時代。
  這批圖像資料分成漫畫和照片兩種類型,不過,照片占了絕大部分,因此,我不把它們分開處理,而是按書中不同主題和時間先後,讓漫畫和照片交錯出現。此外,這批圖像呈現的方式大致有四種:第一種是有文字說明的圖像;第二種是配合運動報導而繪製或拍攝出的圖像;第三種是雜誌封面或內頁的插圖,只有標題,沒有其他文字說明;第四種是畫家根據運動情境想像而成的漫畫。儘管其中有圖像沒有文字說明或憑空想像,但反映出的運動姿態或虛構情境,能讓人一目瞭然,不言而喻。本書分成三部分,前兩部分以近代中國女子體育發展的時間脈絡依序鋪陳,透過圖像展現中國女性在不同時空的運動方式、運動姿勢,第一部分集中在清末到一九三七年學校的女子體育活動,第二部分則觀看女學生在校外不同場域的各種運動,包括校際聯合運動會、區域運動會、全國運動會、遠東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和各種球類競賽。至於第三部分則以圖文並列方式,陳述一九三○年代在體壇紅極一時的女選手的故事。
  在瀏覽近代女性運動的之前,我們先回顧傳統女性是否也曾運動或做些甚麼運動,一般人以為處在深閨的傳統女性是不運動的,其實她們從小就開始運動,盪鞦韆、放紙鳶或踢毽子都是她們在後花園中的身體活動,因為這類運動不費體力、又可達娛樂效果,深受閨閣女性喜愛。另外,傳統女性也從事較費體力的運動,包括摔角、拔河、武術、拳術、騎馬以及足球、馬球和步打球(即持杖打球)等球類活動【2】;不過,這類型的運動並不普遍,只是少數女性的運動。大體上看來,傳統女性的運動是為了娛樂或表演,沒有特別的目的,而且除了球戲有較多人一起參與,多數的運動屬個人或少數幾個人。
  然而,當西方的近代體育傳入中國之後,傳統的運動雖然還存在,女子運動的型態卻有很大程度的改變,運動的內容也比過去豐富很多,更重要的是,女子體育是被有目的的倡導。嚴格來講,早在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設置女學校的清朝中葉,新式的女子運動就帶進了中國,但因為受教育的女學生相當有限,而傳教士也沒有積極的推動,這時期的女子運動只停留在遊戲和簡單的肢體活動上,很少受到注意。一八九五年中國在甲午戰爭的挫敗,才有較多人重視女子體育,特別是一群具有憂患意識的知識份子,他們為了恢復國人的信心,開始尋找中國衰敗的原因,並認為振興中國是全民的責任,向來被忽略卻占半數人口的女性,也被賦予救國的責任,「強國保種」成為這時期女性挽救中華民族的藥方【3】。這味藥方必須經過改造女性思想和強健身體,才能取得,於是大力鼓吹女性上學堂讀書、放足和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