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灣的生活空間
作  者╱
獺祭魚
出版社別╱
台灣書房
書  系╱
台灣誌記
出版日期╱
2010/09/01   (1版 1刷)
  

若無法看見預覽文件請按此下載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86-6318-30-6
書  號╱
8U35
頁  數╱
240
開  數╱
20K
定  價╱
260 (特價 205)



本書透過「北台灣指哪裡?」為關鍵線索,帶領讀者探索住宅、宗教和經濟空間,從古代有錢人的豪宅、廟宇、市街,我們走進了「北台灣的生活空間」。

今天,我們泛指的北台灣包括了新竹以北的地區,然而現在的概念卻是在歷史過程中逐漸演變而來的。而生活空間指的是住宅、宗教和經濟空間,於是,人們的住屋寫著一路走來的艱辛與收成的喜悅;信仰的空間保存了古往今來的願望;洗盡鉛華的老市街則用溫柔的姿態,包容一波又一波新時代的挑戰……,而歷史的長線把滿天繁星的記憶串起來,纏繞在這本書裡。

獺祭魚

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畢業,對歷史充滿興趣。喜探空間中過去與現在的連結,自由的筆耕者。性情幽默而喜談笑,偶能娛樂眾人,然不免受輕浮、不正經之譏,故年過而立,尚難立錐。遂遊觀四方,步跡名勝。喜閱讀,少耐心,一冊未盡,又翻一冊,冊冊難疊,積於案頭,一如獺之祭魚,故取為名。

序言
(一)時間、空間、北台灣台灣
北部指哪裡?
《台北道里記》的記載
北台灣的優勢
(二)豪宅與民居
萬丈高樓平地起
房事其實不簡單
建材與房屋工程
蓋房子的人
建屋型態與觀念的轉變
古厝的趣味
進士第
豪宅要有園林襯
洋樓的故事
街屋
(三)香煙裊裊,神境自如
信仰的開始
心的憑藉
觀世音的世界
媽祖的世界
台北媽祖廟
城隍的世界
武聖與文昌
開漳聖王的世界
保生大帝的世界
祖師爺的世界
呂洞賓與雙忠公
神農大帝的世界
神社
(四)熙熙攘攘,柴米油鹽
消費的世界:市街空間
開港通商的此岸與彼岸
核心市街的轉移
順溪而上,往山裡去
基隆河岸的記憶:小蘇州與水返腳
移動的新店老街
大漢溪溯往
礦區的老街

蔣渭水VS林獻
堂─兩位台灣民
族運動先驅
台灣建築的式樣
脈絡
古坑歷史與產業
台灣大家族
台灣獨立運動前
奏曲(1945
-1991A.
D.)
臺灣文化志(上
中下卷)(精+
書盒)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往南下的火車上與人交談,談這談那的打發許多時間。我看他對南下列車沿線城市的景點與地方風土如數家珍,不禁在接近終點站時問了他一句「家住哪?」當時,他只是簡潔地答了:家住「北部」,因為大學唸的是「南部」的學校,所以時常南來北往。

對談就此打住,沒有更深入的內容。也許是因為陌生,所以問及對方的「家在哪」總是讓對方有幾分戒心,但一路數小時的車程也聊了不少,所以也不算全然陌生。於是,他給了我一個回答表示禮貌,卻又找不到確切地址的模糊印象:「北部」與「南部」。

「北部」一詞,也許只是我們坐在一列往南的列車上,一個相對位置的稱呼,實際上是指哪裡也不用多作探索。只是,在台北市生活多年的人,一提到「北部」這個詞,直覺想到的就是「台北」,至於指的究竟是台北「縣」還是台北「市」,也就無需再仔細分別。從這看來,要定義一個具有方向性與涵蓋性的「北部」,是與個人的生活經驗有很大的關係的。我在想,要是在路上隨機問人「北部」是指哪裡,得到的答案一定也是千變萬化。

照這個邏輯推論,如果哪天有機會問問日本殖民時期(1895-1947)或清代臺灣(1683-1894)的人,又或者更早之前的住民,這個關於「北臺灣」的答案一定有著更多的驚奇。

在台灣稱呼「北部」,自然指的是「北臺灣」。仔細分析一下,「北臺灣」包含了「北」以及「臺灣」,一個是地名,一個是方位。臺灣這個兩個詞要出現,可能很容易:遙遠地指著一個島叫它「臺灣」,久而久之這裡就變成了臺灣。但是,要體會出地名上的方向感,卻不是件容易的事。過去講解臺灣史的人很喜歡把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關係,上推到三國時期。在史書《三國志》裡,曾經有一段關於孫權吳國的記載:「黃龍二年……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其中的「夷洲」被認為指的就是台灣。支持這個說法的人,都是引用了和孫權同時代的沈瑩所留下的紀錄。他說:「夷州在臨海郡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接著,還描述了「山夷」在島上生活的情況。由於文獻裡記載的夷州氣候狀況、地形以及「山夷」的生活都和臺灣很類似,因此從日本殖民時期開始,學者屢屢以此做為夷州就是台灣的根據。不過,持著相反意見的人始終大有人在。在這裡,我們不是要討論學術的論爭。因為無論是贊成或反對的陣營,雙方都沒有更直接的資料進一步證明。

不過,在沈瑩紀錄中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描述的「夷州」的位置,「在臨海郡東南」。短短六個字裡頭,既沒有「南」也沒有「北」。我猜沈瑩從來沒有到過臺灣,所以也就無法對這個南北狹長的島嶼,作出更詳細的描述。在他的心裡,只有站在大陸上的方向感,因此夷州在「臨海郡東南」,所謂的「夷州」,在東南方,沒有北也沒有南,

三國時代是遙遠的過去,我們把眼光拉近一點,看看康熙皇帝與施琅之間關於臺灣的對話,也許會更清楚些。施琅原先是鄭氏政權中的將領,後來父兄皆被鄭氏政權殺害,因此投降清朝。康熙22年(1683),施琅受命率軍攻打臺灣的鄭氏政權,結果順利招撫臺灣的抗清勢力,成為康熙朝的一大功臣。這位第一大功臣在平台前一年,也就是康熙21年(1682)時,曾經上疏康熙皇帝,告訴皇帝為什麼廓清台灣的抗清勢力是必要的。那次上疏,施琅應該是站在皇帝的角度來述說問題,因此切中皇帝心意。施琅說:「台灣為海上長城,屏障大陸東南半壁,不可輕棄。」上疏當時,在康熙皇帝經驗裡,可能不會知道臺灣長什麼樣子。即使後來有人繪製了臺灣輿圖給康熙御覽,他還是不曾踏到這塊土地上。所以在康熙皇帝的世界裡,對臺灣的想像,主要是從北京的角度來觀看的。於是,臺灣就只是他放在「東南方」作為屏障中國的一個棋子。

不只是康熙皇帝這樣想,許多大臣也存有同樣的想法,因此施琅率領大軍平台之後,一些主張棄守臺灣的聲音,就開始圍繞在康熙皇帝身邊,大意是說臺灣遠在大洋之外,跟大陸之間很少有接觸,甚至用「丸泥」來形容臺灣。這些主棄者說的是振振有詞,讓康熙皇帝幾乎心動。一群沒有看過臺灣的人,和一個沒有看過的臺灣的人,靠著聽來的、平面描述的訊息,臺灣不過就是區區「東南方」的小島,留著自然無用,於是說的人和聽的人不約而同點點頭。

這看在施琅眼中何等可惜,我拼了命打下來的臺灣,怎能讓你們三兩句話就打發掉了?再怎麼說,他也要把親身經歷告訴康熙,好讓皇帝打消放棄臺灣的想法。於是,施琅向康熙介紹了臺灣,說自己在台灣所到之處都是肥沃的土地,要耕種、或者種桑養蠶都沒有問題;加上四面環海的環境,要魚有魚要鹽有鹽;山間嶺野除了濃密的森林外,其餘是茂密的竹林,景緻可說是美不勝收;臺灣特殊的物產,有硫磺、水籐、糖蔗、鹿皮,具有高度經濟價值,一般日用品也都可以在這個島上找到。顯然這片土地,如果沒有加以管理,在物資足以自足的情況下,會變成什麼樣子沒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