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經濟學
作  者╱
蔡智發、盧伯豪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5/01/20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423-087-2
書  號╱
1MCQ
頁  數╱
224
開  數╱
20K
定  價╱
350 (特價 277)
教學資源╱
投影片((外加))


蔡智發
現職: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特聘教授
東吳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
學歷: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都市及區域規劃博士
經歷:
東吳大學經濟系教授、系主任
東吳大學科技管理學程主任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所長

盧伯豪
現職: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

第1章 空間經濟學簡介
1.1 序言
1.2 空間不可能定理
1.3 本書的安排
參考文獻

第2章 核心邊陲模型
2.1 緣起
2.2 模型設定
2.3 均衡
2.4 數值模擬
2.5 價格指數效果、本地市場效果以及非黑洞條件
2.A 附錄
參考文獻

第3章 隨處資本模型
3.1 前言
3.2 模型設定
3.3 均衡
3.4 圖形解
3.A 附錄
參考文獻

第4章 隨處企業家模型
4.1 前言
4.2 模型設定
4.3 均衡
4.4 穩定性
4.5 外生的區域差異
4.6 聚集租(agglomeration rents)
參考文獻

第5章 準線性模型
5.1 前言
5.2 Ottaviano, Tabuchi, and Thisse(2002)模型
5.3 Pflüger(2004)模型
5.A 附錄
參考文獻

第6章 住宅與新經濟地理
6.1 前言
6.2 Helpman(1998)模型
6.3 Tabuchi(1998)模型
6.4 Ottaviano, Tabuchi, and Thisse(2002)模型
參考文獻

第7章 異質生產力模型
7.1 前言
7.2 封閉經濟
7.3 開放經濟
7.4 貿易自由化的影響
7.A 附錄
參考文獻

第8章 空間選擇與空間排序
8.1 前言
8.2 模型設定
8.3 均衡
8.4 製造業廠商遷廠與區位均衡
8.5 空間排序
參考文獻

第9章 生產力差異與新經濟地理
9.1 前言
9.2模型設定
9.3 模型均衡
9.4 區位均衡
9.A 附錄
參考文獻

第10章 聚集與資本累積
10.1 前言
10.2 Baldwin(1999)模型設定
10.3 Baldwin(1999)模型的市場均衡
10.4 Baldwin(1999)模型的穩態區位均衡
10.5 Martin and Ottaviano(1999)模型設定與市場均衡
10.6 Martin and Ottaviano(1999)模型的穩態區位均衡
參考文獻

第11章 未來展望
11.1 區域政策:新經濟地理的啟發
11.2 研究前沿
11.A 附錄
參考文獻

金融風險管理:
巴塞爾資本協定
與流動性風險
發展政治經濟學
產業分析
亞洲之鑽石龍─
新加坡
超圖解金融保險
與節稅規劃二部
曲:金融、保險
與稅的100個
Keyword
s
超圖解金融保險
與節稅規劃首部
曲:保單到底能
不能節稅?從實
質課稅原則談起


投影片((外加))

若要索取未隨書附送(外加)且未於此提供下載的教學資源,請詳洽業務人員(02-27055066#824)(僅提供教師使用)


1.1 序言
  Florida(2017)使用夜間影像發現,全球最大的681個城市有24%的世界人口,占全球總支出60%。在美國,20個城市的GDP占全國50%。在臺灣,6個直轄市在2016年全年生產總額占全國約76%,就業人口也占全國約77%。儘管自19世紀中葉以來運輸及通訊成本下降,距離與區位的角色並未從經濟活動中消失(Proost and
Thisse, 2019)。Head and Mayer(2014)支持重力模型: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兩國雙邊貿易與他們之間的距離成反比。經濟學家與區域科學家開發出不同的理論來說明空間聚集存在均衡解,以下我們將回顧空間經濟學發展。
  空間經濟學是一門經濟學與地理學的跨領域學科,其涵蓋的範疇包含國際貿易、經濟地理、區域經濟學、都市經濟學等領域。Ponsard(1983)指出,早在16世紀,經濟文獻就關注有關空間的問題,例如:城鄉關係、城市中心的位置和規模、工業和農業地區、國內外貿易模式、人口和財富的地理分布等。具體來說,空間經濟學主要關心的問題有:在市場機制運作下城市為何會出現?建設區域間交通基礎設施是否有助於減少跨空間的不平等?為什麼廠商要選址在勞動薪資高或地價高的地區?為何勞工薪資在愈大的城市會愈高?為什麼許多國家或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存在長久且巨大差距?
  然而,長期以來,空間領域的研究一直是少數鮮為人知的經濟學家的關注點。從歷史來看,空間經濟理論的歷史不僅是近期的,而且是短暫的(Ponsard, 1983)。Dockès(1969)研究16至18世紀經濟思想當中空間的概念提出兩點發現:1. 在法國和英國,重商主義學說(mercantilism)都主張生產集中,這導致財富的地理分配不均等,這種分配不僅被接受而且受到鼓勵。此外,德國重商主義也是如此。Cantillon(1755)與Steuart(1767)是重商主義空間經濟研究的先驅(Ponsard, 1983);2. 18世紀的自由主義學說(liberalism)主張經濟活動的分散,導致經濟活動的分配更均衡和相對均等,de Condillac(1776)是自由主義空間經濟研究的先驅(Ponsard, 1983)。總而言之,重商主義主張自願的地理分配(voluntary geographic distribution),集中被認為符合國家利益;而自由主義主張自發性的地理分配(spontaneou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認為分散是自然秩序和社會理性秩序的結果。
  Ponsard(1983)認為Cantillon(1755)、Steuart(1767)與de Condillac(1776)是分析涵蓋空間概念的經濟體系,然而這段歷史卻鮮為人知。von Thünen(1826)雖然正式提出第一個數學模型框架,但他保留的變數數量非常有限,Ponsard(1983)認為這使得空間經濟學者只能有限地擴展理論,不同於von Thünen及其後繼研究的簡化模型,Cantillon(1755)、Steuart(1767)以及de Condillac(1776)的研究更豐富、更完整。例如:Cantillon(1755)的研究當中,從運輸經濟學解釋了村莊、城鎮、城市和首都的誕生。Steuart(1767)認為,城鎮的位置取決於地主的選擇和國家行政服務的集中,製造商則根據能源和原材料的來源、低廉的生活成本和工資與便利的交通路線來選擇區位,從而形成新的城市。此外,城市的發展預示著交通路線的發展,這使得城鄉關係更加密切,並鼓勵城鄉之間的勞動分工。de Condillac(1776)的貿易理論核心在於,商品的稀缺程度因地點而異,並且廠商傾向提供產品於有較高收益的地方。後來的Krugman(1991)開創的新經濟地理,將空間納入一般均衡的模型分析廠商在兩區域間的分布,後進學者在此類型模型架構下拓展許多研究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