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海洋安全戰略:從海洋的視角檢視台灣的國家安全
作  者╱
常漢青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4/06/0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93-332-3
書  號╱
1FU2
頁  數╱
400
開  數╱
16K
定  價╱
520 (特價 416)
教學資源╱
投影片((外加))

※書籍推薦人
翁明賢/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榮譽教授
※推薦文
台灣四面環海,不折不扣具有海洋國家的屬性,必須思考如何善用此一海洋地緣戰略格局,追求國家最大化的戰略利益。同時,台灣位處東亞地區第一島鏈中心點,面對中國強勢的從「陸權」走向「海權」,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島鏈」,從而進逼「第二島鏈」,威脅「第三島鏈」,企圖掌控整體「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兩洋戰略構想。台灣就如同打開中國海洋戰略關鍵鑰匙點,只要掌握台灣就可進出兩洋,從而掌握東亞的戰略格局。因此,台灣如何「知己知彼」,了解中國的海洋戰略布局,才能讓台灣在美中戰略東亞海權競逐之際,尋找台灣基於海洋地緣戰略下的安身立命之道。
  基於上述台灣的戰略價值,美國近年來透過年度《中國軍力報告書》,不斷強調中國將是未來最迫切面對的戰略威脅,不僅僅是因為2012年習近平主政以來,提出「強國夢」與「強軍夢」口號下,北京每年國防預算呈現兩位數字增長,並且透過2016年以來的軍隊現代化改革:「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並在「海上武力」方面,陸續組建「遼寧號」、「山東號」與「福建號」3個航母戰鬥群,並持續針對台海周邊地區進行「實戰化」海空機艦軍事演習,其目的就是要反以美國盟邦為首的「反介入」與「區域拒止」軍事戰略。是以,理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海洋戰略,就必須更了解台灣的海洋安全與戰略規劃。
  漢青博士從中正預校、海軍官校、國防大學海軍學院到戰爭學院,軍事經資歷完整,歷任中華民國海軍拉法葉軍艦接艦種子軍官,其後擔任艦長與戰隊長,一生為海軍奉獻犧牲,在退伍前轉換戰鬥崗位,擔任國防大學戰爭學院軍事理論組主任教官,孜孜不倦從事誨人教育工作,其後為補民間學歷之不足,攻讀碩士班到博士班,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藉以達成文韜武略之生涯規劃。
  此本《台灣的海洋安全戰略:從海洋的視角檢視台灣的國家安全》,不僅是其就讀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之學術研究成果,更是其近年來持續研究台灣的海洋安全戰略與政策的精華累積。透過此專著,更是有助於社會各界與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重新理解台灣海洋立國的必要性,並在海洋戰略主導下,海洋政策與海洋行政相互協調,從戰略角度窺探台灣的海洋國家安全面貌。是以,特為專文推薦之。

翁明賢博士 2023年11月13日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榮譽教授
社團法人台灣戰略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

常漢青

.學歷
軍事學歷:海軍軍官學校正期77年班、國防大學海軍指揮與參謀學院正規90年班、國防大學戰爭學院正規98年班
民間學歷: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

.經歷
軍事經歷:海軍飛彈快艇艇長、海軍大萬軍艦(大字號/艦隊遠洋拖船)艦長、海軍承德(康定級/法國拉法葉級艦)軍艦艦長、國防大學戰爭學院軍事理論組主任教官
民間經歷:台灣戰略研究學會副秘書長、台灣戰略研究學會決策模擬中心副執行長

第一章 海洋意識與國家安全
第一節 海洋意識與國土關係
第二節 台灣海洋事務推動的歷程
第三節 台灣海洋國家安全理論建構
第四節 小結

第二章 整合運用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理論
第一節 國際關係理論運用
第二節 戰略研究理論運用
第三節 整合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理論架構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海洋對台灣的影響
第一節 台灣的地緣環境
第二節 台灣對國家安全的認知
第三節 台灣對海洋的態度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影響台灣海洋安全的外在環境
第一節 美國的海洋安全戰略
第二節 日本的海洋安全戰略
第三節 中國的海洋安全戰略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台灣的海洋安全戰略
第一節 解析與建構台灣的國家戰略體系
第二節 台灣的國家安全戰略思考
第三節 台灣海洋安全戰略之建構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台灣的海洋安全政策
第一節 台灣海洋安全事務執行現況與檢討
第二節 台灣海洋安全政策之建構
第三節 海上武力之建構
第四節 小結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台灣海洋安全與國家安全再檢視
第二節 海洋事務的戰略思考與其機制
第三節 未來台灣海洋安全挑戰與芻議

參考文獻

超圖解企業成長
戰略管理
超圖解數位行銷
與廣告管理
圖解投資管理
從學霸到職場高
「財」生的寫作

生產管理
策略管理:實務
個案分析


投影片((外加))

若要索取未隨書附送(外加)且未於此提供下載的教學資源,請詳洽業務人員(02-27055066#824)(僅提供教師使用)


自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於北京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掌控整個中國大陸,而1950年3月1日蔣介石於台灣復職中華民國總統,進而形成內戰下的一個中國、兩個政府的狀態。然由於1950年6月韓戰的爆發,促使美國改變立場支持據守台灣的國民政府,以及維持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1953年7月27日我國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進而開啟兩岸冷對抗的主權分治局面。若從中國主權分治的觀點,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不管以國家的角度或地區的角度來看,基本上屬於一個海島型的國家或地區。對於一個資源匱乏的海島型國家,如英國、日本等國家,原則上視「海洋」為國家生存與發展最重要的一環;然而對於為何台灣始終未能將海洋威脅納入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思考要項而感到疑惑。而「海權」(sea power)思想、理論或現今的「海洋戰略」(maritime strategy)與「海洋安全戰略」(maritime security strategy)概念,亦有讓人混淆不清的情況。
  囿於台灣社會內部對於「統獨」議題存在相當大的敏感性與爭議性,且「台灣社會內部的「統獨」問題,不是本書研究的重點;因此,為避免因名稱的使用,而引發統獨者意識形態的爭議,以及為使讀者避免在閱讀本書時,發生因重複出現「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論述,而產生混淆主體的問題,故本書所指的「台灣」代表「中華民國」,「中國」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一節 海洋意識與國土關係
  1994年11月16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確認沿海國家的海洋權利與義務。為此我國行政院於1998年7月委託中山大學召開首次「國家海洋研討會」,會議最終決議為加強我國對海洋的發展與運用,將協助政府研擬《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作為未來施政的參考。但直到2000年民進黨政府執政後,才在積極推展所謂「海洋立國」的倡議下,於2001年由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公布第一本《海洋白皮書》。並陸續於2004年公布《國家海洋政策綱領》,以及2006年公布第二本《海洋政策白皮書》。雖然對於海洋安全、資源、管理、經營及發展等提出政策方向與願景,但這些政策僅對當前的狀況提出建議,並未對海洋的運用提出具體戰略指導。
  更遺憾的是,自2008年國民黨重新取得執政權後,到2016年再次政黨輪替由民進黨執政,期間對於海洋事務的相關政策指導則付之闕如,直到2020年6月8日,行政院再次公布《海洋政策白皮書》。然而2001至2008年民進黨政府執政時期,對於海洋事務的發展雖然提出具體的政策指導方向,並且在國防部公布的《中華民國106年國防報告書》中,對於經略海洋的軍事戰略(military strategy),卻僅依據政府「海軍策護海巡,海巡保護合法作業漁船、漁民」政策提出相關指導,以支援遂行專屬經濟海域聯合護漁、執法及演訓等。但對於指導「海洋安全政策」方向(maritime security policy)所需的「海洋安全戰略」論述,並未有明確的論述。
  1949年之後中華民國的「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雖然沒有明確的正式文件,但基本上國家戰略中的軍事戰略目標,從1949至1969年的「攻勢作戰」,以反攻大陸為主要的軍事戰略。1969至1979年的「攻守一體」,為因應1971年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調整軍事戰備方向由「以攻為主」調整為「以守為主」的防衛部署需求。1979至2000年為因應中國與美國建交,國家戰略以建設台灣、發展經濟為主,並調整軍事戰略為「守勢防衛」;另於1995年將軍事戰略構想調整為「防衛固守、有效嚇阻」。2000至2008年首次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將國家安全戰略構想調整為「全民總體防衛」,而軍事戰略構想則由「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調整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
  2008至2016年再次政黨輪替,台灣由國民黨執政,在「固若磐石」的安全理念指導下,再次將軍事戰略構想調整為「防衛固守、有效嚇阻」。2016民進黨執政後,則將軍事戰略修訂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從台灣各時期的國防報告書內容來看,台灣的國防與軍事戰略構想,係從對中國大陸地區所採取的兵力投射攻勢作戰開始轉變。然隨著國際環境局勢的變遷,轉變為以台灣本島為主的國土防衛作戰。對於「軍事戰略」中有關海軍作戰的角色,僅是作為台灣本島陸上作戰的火力延伸。若以海洋的視角來看,台灣是一個缺乏天然資源的海島型國家或地區,海上交通線就是台灣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但「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或是「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始終關注在本島陸上的防衛,而對於指導海洋安全事務的戰略,卻僅輕描淡寫的將反封鎖作戰納入軍事作戰的一環,未能從海洋視角分析台灣的「國家安全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