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與《存在與時間》
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book to Heidegger and Being and Time
原文作者╱
Stephen Mulhall
作  者╱
史蒂芬.馬爾霍爾
譯  者╱
亓校盛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經典哲學名著導讀
出版日期╱
2025/04/01   (2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423-218-0
書  號╱
1BZK
頁  數╱
292
開  數╱
25K
定  價╱
380 (特價 300)



˙本書給《存在與時間》一個有益的概貌。
˙那些打算初次閱讀《存在與時間》的人,將會深深地喜歡上這本書。

  馬爾霍爾的文本在闡釋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閱讀《存在與時間》讓人望而生畏。那些打算初次閱讀《存在與時間》的人,將會深深地喜歡上這本書。──英國現象學學會會刊

  海德格是二十世紀最有爭議哲學家之一,也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與最有原創力的哲學家之一」。在西方傳統哲學的基礎上有所超越,海德格直問「人的生存狀態」這一核心命題。
  一九二七年,海德格發表首部作品──《存在與時間》,是其哲學觀最系統的表述,奠定海德格在哲學史地位,影響後世哲學發展深遠,卻也是一部複雜難懂的哲學書。
  本書是對《存在與時間》一書的導讀,作者對《存在與時間》的結構提供清楚明白的概述,闡明潛在的假設、理清深奧的術語,並勾勒出內在發展邏輯。作者提取海德格哲學觀中關鍵概念,逐節分析與解讀《存在與時間》,進而把握海德格宏大而晦澀的哲學理念。與艱澀繁雜的原著相比,本書簡潔明瞭,亦適合初次接觸海德格哲學讀者,是理解海德格及其代表作的絕佳工具書,對哲學和文化理論學習與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史蒂芬.馬爾霍爾(Stephen Mulhall)

  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英國牛津大學哲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後康德哲學、倫理學、宗教哲學,尤其對尼采、海德格、齊克果、維根斯坦等人的思想有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著有:Inheritance and Originality: Wittgenstein, Heidegger, Kierkegaard、Martin Heidegger: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he Great Riddle: Wittgenstein and Nonsense, Theology and Philosophyt、The Ascetic Ideal: Genealogies of Life-Denial in Religion, Morality, Art, Science, and Philosophy等。

前言
第二版前言

導論 海德格的計畫(《存在與時間》),第一∼八節)
存在問題
重提存在問題
此在的優先性
哲學、歷史和現象學
結論:海德格的設計

第一章 人的世界:懷疑主義、認識與中介(《存在與時間》,第九∼二十四節)
笛卡兒的批判(第十二∼十三節))
世界的世界性(第十四∼二十四節)

第二章 人的世界:社會、自我和自我—闡釋(《存在與時間》,第二十五∼三十二節)
個體和公眾(第二十五∼二十七節)
激情和籌劃(第二十八∼三十二節)

第三章 語言、真理與實在(《存在與時間》,第三十三∼三十四、四十三∼四十四節)
語言:命題與話語(第三十三∼三十四節)
實在與真理(第四十三∼四十四節)

第四章 第一部分的結論:日常生活的神秘性(《存在與時間》,第三十四∼四十二節)
沉淪於世(第三十四∼三十八節)
畏與操心(第三十九∼四十二節)
畏、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

第五章 世俗化的神學:有死性、罪責和良知(《存在與時間》,第四十五∼六十節)
死亡和有死性(《存在與時間》第四十六∼五十三節)
附錄:海德格和祁克果
罪責和良知(第五十四∼六十節)
《存在與時間》的證明

第六章 海德格的修正:時間作為人的視野(《存在與時間》,第六十一∼七十一節)
有死性和無性:人的有限性的形式(第六十一∼六十二節)
哲學的完整性和本真性(第六十二∼六十四節)
操心的時間性:被拋的籌劃(第六十五∼六十八節)
操心的時間性:在世界之中存在(第六十九∼七十節)
重複和籌劃(第七十一節)

第七章 命運和天命:人的誕生和時間簡史(《存在與時間》,第七十二∼八十二節)
歷史和歷史性(第七十二∼七十五節)
歷史的教訓(第七十六∼七十七節)
論時間之中的存在(第七十八∼八十二節)

第八章 第二部分的結束:哲學的結局—《存在與時間》的視野(《存在與時間》,第八十三節)
人的存在與一般的存在問題

參考文獻
註釋
索引

黑格爾與《精神
現象學》
結構式遊戲治療
技巧實務
工商心理學導論
中國哲學簡史
蒙田自傳
殯葬禮儀:理論
、實務、證照(
增訂版)




第一章 人的世界:懷疑主義、認識與中介(《存在與時間》,第九至二十四節)

笛卡兒的批判(第十二∼十三節))
  至少從笛卡兒以來,人和外在世界的關係問題就一直是西方哲學的中心問題。針對這個問題的標準現代答案都有一個共同的重要特徵。笛卡兒通過描述自己坐在火爐前,在沉思中凝視著蠟球,生動地把這個問題刻劃出來。休謨在尋求因果原理的經驗根據時,把自己想像成彈球遊戲的觀眾。康德不同意休謨的分析,這導致他把自己描述成一個觀察者,望著一條船順流而下。換句話說,這三者都站在那個世界中立觀察者的角度上來探索人和世界之間聯繫的本質,而沒有從作為世界之中的一個參與者的角度進行探索。笛卡兒確實談到了他把蠟球拿到火爐附近,但是他和蠟球之間的實際聯繫僅止於此。休謨沒有想像自己在打彈球。康德從來沒有想過讓自己站到船的駕駛者的位置上。《存在與時間》扭轉了認識論傳統所關注的焦點,使它遠離那種把人看作是世界一個固定的觀察點觀念。海德格的主角是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他的敘述表明,僅僅依賴於旁觀者的形象嚴重扭曲了哲學家們對人在世界中的生存特徵的認識。
  當然,任何傳統的哲學家都不會否認人生活在一個物質對象的世界中。然而,如果這些對象從根本上被想像成視覺對象,那麼那個世界從根本就被想像成了一個供演出的舞臺——一系列造型或表演藝術在我們面前上演。這個舞臺世界是一個從根本上排斥聽眾的世界——他們可以觀察這個舞臺世界上演的角色,但他們不能參與其中或逗留其中。這樣一幅畫面非常有吸引力。一個人們不逗留其中的世界是一個本質上不把人們牽涉在其中的世界,從根本上來說,人們不受這個世界的束縛。這個旁觀者模型把傳統中歸於上帝的屬性的自由和超越看成是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的能力,這不是偶然的。但是也有一些缺陷:因為這個模型也使人和對象的基本關係看起來純粹是空間上的近鄰關係,人和對象就像一個對象和另一個對象並列在一起一樣,相互並肩而立。正如海德格所解釋的,這就好像是說人「在」世界「之中」的方式就如同有一些水在杯子裡。這在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扭曲了事實。
  首先,它使人在世界中的逗留看起來像,一個關於人生存的偶然附屬性事實,而沒有表明這關係到人生存的本質。杯子裡的水可以從杯子裡倒出來而沒有影響水的本性。但是人不是生活「在」世界「之中」這個觀念卻不是那麼容易理解。因此,在太空旅行的太空人也不會脫離海德格感興趣的那個世界。甚至設想我們離開這個空間和時間的世界之後,個人的生命還能繼續存在的基督教義認為,人死後的生命擁有一個(可被復活的)身體,並逗留在另一個(天上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它們可以生活,可以走動,並且可以以其他的方式展現它們已經發生轉變的存在。海德格借助於「此在」(Dasein)這個詞在字面上的意義「那裡—存在」(there-being)或「存在—那裡」(being-there),用「此在」這個詞來意指人的存在方式。他意在強調人的生存本質上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事實上,這肯定了在「人」和世界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關聯。如果兩個概念是內在相關的話,那麼要完全把握其中一個概念的意義就需要去把握它和另一個概念的聯繫,儘管如此,這兩個概念卻不能被合二為一。例如,疼痛不可以被還原成疼痛—行為,但是如果一個人不理解表達疼痛的行為,那麼他也不能理解疼痛這個概念的意義。海德格的看法是,脫離了對人生活於其中世界的理解,人的存在方式同樣不可理解。
  第二個問題是表達人與其世界關係的「空間接近」模型,取消了這種關係的本質特徵——在在—世界—之中—存在中的「在⋯⋯之中」的真正意義。對海德格來說,一個人面對一個對象,不像一個物質對象,緊挨著另一個物質對象。桌子可以靠著牆,在這種意義上,這兩個存在者之間的距離可以是零。但是桌子不能把牆作為牆來和牆照面——牆不屬於桌子的世界。只有此在,這個能對自己的存在有所領會的存在者,才能在對牆本身有所理解的意義上靠著牆。
  上面這句話的模糊性富有深意。海德格不是在說像笛卡兒這樣的哲學家不願去理解人與對象關係的本質—畢竟,笛卡兒拿著他的蠟球完全是為了證明人的理性能夠把握實在的本質。但是人不僅能夠從思想或理論上把握對象,而且能夠從實際生活或實踐中把握它們——他們能真實地把握對象。此在所遭遇的東西在此在追求自己目標的過程中非常有用:用海德格的話說,它們不僅僅是現成的理論沉思對象,而且還是在手邊或上手的東西。當此在照管或使用某物,完成某事或不做某事,放棄某事或休息的時候,此在就是以這種方式和它們遭遇。此在不僅在它的世界中理解對象,而且關心它們(或不去這麼做)。海德格覺得,哲學家們不僅傾向於忽視這種現象,而且也不能說明這種現象的可能性。
  一位笛卡兒式的哲學家也許這樣回應海德格的指責,雖然她可能一直沒有特別關注實際生活中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但她能在對現成狀態(presence-at-hand)的理解基礎上很好地解釋上手狀態(readiness-to-hand)。的確,笛卡兒的蠟球在他的手裡放著,脫離了任何直接的實際工作,也脫離了許多其他的對象和許多從事這樣工作的人。在製作封蠟和蠟燭的時候,蠟球的性質使蠟球變得非常上手。這些性質作為蠟球的現成特徵似乎是那個哲學家懷疑的眼睛所凝視的焦點。但是那種凝視揭示出蠟球的一些屬性,這些屬性說明了為什麼對寫信的人和教堂的看守人來說,蠟球是上手的。我們可以認為如此使用蠟球的實際環境包含著許多因素:大量類似的現成對象及其屬性,還有關於人的思想如何把價值和意義投射到自然世界上面的故事。這樣一種說明將會證實,現成狀態在邏輯和形而上學的意義上先於上手狀態。如果現成狀態在解釋方面是一個更加基本的概念,那麼哲學家們應該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它上面。
  這樣一種策略如何可行?對此後面將會有更加詳細的解釋。然而,重要的是預先澄清海德格正在向著這種策略的支持者們要求什麼以及沒有要求什麼。海德格並不認為,這樣的哲學家們賦予理論認識和現成狀態的那種原初性,相反應該被賦予實際活動和上手狀態——好像製作一把椅子要比坐在椅子上思考蠟球更能體現此在的存在。在形而上學的意義上,上手狀態並不先於現成狀態。他確實宣稱,僅僅關注於理論思考傾向於遮蔽那種活動模式的某些重要的存在論特徵,這些特徵在其他情況下更加清楚地突出出來,並且證實了上手狀態和現成狀態這兩種存在模式的存在。因為如果我們集中精力考察那些,一個不動的主體思考一個孤立的對象的例子,那麼我們的反思很可能就帶有了很深的偏見。首先,在某個環境中,如果我們的主動性沒有得到發揮,並且全神貫注於思考與我們面前的對象存在相適合的範疇,我們將傾向於用最上手的術語來闡釋我們自己的本性——就像用一個現成的存在者來理解另一現成的存在者一樣。其次,我傾向於把兩個獨立的存在者之間的關係本身看作是獨立存在的,認為它先於或獨立於一個更大背景中的其他因素,我們在理論上已經把它從這個更大的背景中隔離出來。但是在這個更大的背景中,那種理論活動(就像其他活動一樣)事實上必定發生。換句話說,理論認識固有的某些特徵誘導我們錯誤地闡釋它真正的本性,誘導我們忽視這個事實,它是一種具體類型的活動,是一種和世界發生實際聯繫變化了的形勢,因此這種活動(像其他更加明顯的實踐活動一樣)只有對那些處身於一個環境中的存在者,也即它們的存在是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存在者來說才是可能的。但是,由於忽視了我們的世界性,我們就忽視了在存在論意義上對人的任何活動形勢都至關重要的東西,無論是對理論活動還是其他活動形勢都一樣。如果這種「世界」觀念奠定了從理論上認識現成對象的可能性的基礎,那麼就不能把它解釋為一個來自大量純粹的現成屬性和一系列價值設計的構造。因此,在存在論上無根據的東西不是理論認識或現成狀態本身,而是迄今在哲學中流行的對它們的(錯誤)闡釋——以及隨之引起的對非理論活動模式的(錯誤)闡釋。上手狀態在存在論上真正的重要性是,對它的仔細分析能夠凊楚地揭示那些(錯誤)闡釋沒有抓住的東西——「世界」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