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研究(精)
作  者╱
曹峰著、丁原植主編
出版社別╱
台灣書房
書  系╱
出土思想文物與文獻研究叢書
出版日期╱
2010/08/01   (1版 1刷)
  

若無法看見預覽文件請按此下載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86-6318-29-0
書  號╱
8J38
頁  數╱
308
開  數╱
16K
定  價╱
1200 (特價 948)



  本書對出土文獻所見儒家經典、墨家資料作了總結,對出土文獻作用、意義、研究方法進行了反思。透過這些出土文獻讓我們得以了解到,過去中國縱然經過多次改朝換代分分合合,過去先秦時代所留下的這些儒、墨思想,仍然深植於人民的心中。
  本書利用馬王堆帛書、郭店楚簡、上博楚簡、睡虎地秦簡等楚地出土文獻研究先秦思想。共分四個部分,十六個章節。對《黃帝四經》、「物則有形」圖、《恆先》、《凡物流形》、《昔者君老》、《尊德義》、《語叢一》、《語叢三》等文獻作了個案分析,對與「名」相關的思想現象、黃老思想特徴等問題作了綜合整理和重點論述。

曹峰,1965年出生。大學期間學習文物考古,碩士研究生期間學習先秦史和古代哲學,博士研究生期間專攻先秦秦漢哲學,2004年獲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在上海博物館、上海人民出版社、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工作,現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著有『上博楚簡思想研究』(台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參與編著『兩漢全書』第36冊『簡帛文獻』(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翻譯『池田知久簡帛研究論集』(中華書局,2006年),合譯『史記戰國史料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中國古代道家思想新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撰寫學術論文六十餘篇,翻譯學術論文三十餘篇。

【目 錄】
自 序
第一章 《黃帝四經》所見「名」思想之研究 
第二章 馬王堆帛書「物則有形」圖試解 
第三章 郭店楚簡《語叢》一、三兩篇所見「名」的研究 
第四章 郭店楚簡《語叢一》「天生本、人生化」試解 
第五章 郭店楚簡《尊德義》分章考釋 
第六章 上博楚簡《昔者君老》新注 
第七章 上博楚簡《恆先》研究綜述─兼論《恆先》今後研究的方向 
第八章 上博楚簡《凡物流形》兩處編聯的文獻驗證 
第九章 從《逸周書•周祝解》看《凡物流形》的思想結構 
第十章 《凡物流形》「心不勝心」章疏證 
第十一章 上博楚簡《凡物流形》的文本結構與思想特徵 
第十二章 睡虎地秦簡所見對「孝」的重視 
第十三章 出土文獻所見與墨家相關資料 
第十四章 儒家經典與出土文獻 
第十五章 黃老思想與民間術數─以出土文獻為線索 
第十六章 價值與局限─思想史視野下的出土文獻研究 

出土文物與文獻
研究叢書(第一
輯12冊)(精
裝珍藏本) (
若要訂購,請洽
02-2705
5066轉88
9)
出土文物與文獻
研究叢書(第二
輯12冊)(精
裝珍藏本) (
若要訂購,請洽
02-2705
5066轉88
9)
出土文物與文獻
研究叢書(第三
輯12冊)(精
裝珍藏本) (
若要訂購,請洽
02-2705
5066轉88
9)
出土文獻研究視
野與方法(第三
輯)(精)
宋代金石學研究
(精)
上博簡《曹沫之
陳》疏證與研究
(精)




*出土文獻的思想史意義和價值

近年來,與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相關的出土資料不斷問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三大發現,即1973年末至1974年初出土的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1993年出土的湖北荊門郭店楚簡,與1994年後上海博物館從香港古董市場分批購回的湖北楚簡。這些重大發現,使海內外從事中國古典學研究的學者為之振奮。尤其20世紀末郭店楚簡和上博楚簡問世之後,無論是媒體還是學界,都處於極度興奮的狀態之中,「出土文獻將改寫中國思想史」的說法也一度頻繁見諸報刊。現在,距離郭店楚簡正式公布已過10年,距離上博楚簡第一批材料正式公布也已7年,隨著學者們對簡帛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術態度的日趨冷靜,對於這項極為特殊、意義重大的研究本身之反思也越來越多,應該如何去除情緒的色彩,如何賦予科學的意義,如何審視利用出土文獻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方法,都是值得我們去總結的問題,同時也是對今後的研究必然產生影響的問題。

在由傳世文獻構築的學術史鏈條上,從《左傳》載事之止年到《戰國策》大量記事,中間百餘年基本為歷史空白。從社會風俗看,這段時期變化很大,顧炎武曾經提出過好幾個現象加以論證,例如,到《左傳》為止的時代,士大夫以上階層在交往時都要賦詩,到了《戰國策》以後的記載中找不到了。春秋時代「尊禮重信」,而到戰國時代則絕不言,等等。從思想史現象看,我們可以發現,孔子從不「仁義」並舉,而孟子從不只單獨談「仁」。由於歷史的巨變和轉折,在思想史上,這絕不是一個平平淡淡、可有可無的百餘年,歷史變遷引發的社會所有階層的觀念變遷,也一定會在思想史上留下濃重的痕跡。由於材料的限制,顧炎武只能通過對比,論及他所注意到的一些現象,這百餘年間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如果不能提供那個時代的實物資料,那就永遠只能停留於想像和推測,只有當出土文獻放在我們面前,我們才能將想像和推測化為真實的討論。

雖然對郭店楚簡、上博館藏楚簡的下葬時代有爭議,對馬王堆漢墓帛書的成書時代有爭議,但是,哪怕是同時抄寫、同時出土的文獻,不同的文章在成書時代上也決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且,抄寫時代並不等同於成書時代,就是說,既有早期形成的部分,也有晚期形成的部分。因此,其中很可能存在上述空白時期形成的文獻、或反映上述空白期思想變化的內容。所以,從縱的角度、從思想史變遷的角度看,在客觀上,上述出土文獻為這段空白期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材料,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這是無可爭議的。即便上述出土文獻不屬於這段空白期,而形成於空白期之前或空白期之後,也同樣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總之,出土文獻為我們提供了大量新鮮的材料,豐富了思想史的內容,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激活了一批長期未受重視的傳世文獻,引發了史料的重新評估和排列,為一些長期未能解決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機會,從各個側面對中國思想史研究產生了影響,使所有研究古典學的人都不得不關心出土文獻,帶動了「疑古與釋古」及中國古典學重建問題的討論。從這些意義上講,出土文獻具備了改變思想史面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