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會員
品牌介紹
關於我們
企業徵才
客服中心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申訴信箱
FAQ
電子報
書目下載
圖書總覽
服務推薦
教學網
考用網站
首頁
書目下載
會員專區
與我連絡
飛躍六十 迎向百年
法律/政治
法律
政治、公共事務
財經/商管/觀光
財經、商管、統計
觀光、餐旅、休閒
文/史/哲/期刊
辭書、總類
語言、文學
歷史、哲學、宗教
藝術、設計、文創
學術期刊
理工/醫護
理工
醫護暨生命科學
農林漁牧
教育/心理/傳播
教育
心理、諮商與輔導
社會、傳播(影視)
小五南/中等教育
小五南
電機與電子群
餐旅群
家政群
商業與管理群
英文
藝術群
農業群
食品群
【春節延後出貨公告】 親愛的五南會員:您好,適逢春節假期,五南官網均可正常下單購買, 惟2/5(一)中午12:00之後的網站訂單,物流停止送貨,將延至2/15(四)開工後正常出貨, 造成不便敬請見諒,五南祝您新年快樂!
分享
語言、文學
-
中國文學
-
詩、詞、曲選
唐詩的多維視野
作 者:
歐麗娟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2021/11/01(1版4刷)
ISBN:978-957-11-9223-9
書 號:1X4J
頁 數:272
開 數:20K
定 價:380元
優惠價格:342元
唐代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燦爛的一頁,作品各具特色的眾多文人,替唐代構築出一片多彩多姿的文學風景。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對唐詩研究的階段性總結,共收錄五篇論文,以王維、李白、杜甫、李賀、李商隱等作品風格鮮明的詩人為主題,從詩作的不同面向,探討他們在生活經歷與創作過程當中,互相輝映而發的人物立體形象以及文學風采。 本書分六個篇章: 第一章 論王維詩歌中理性觀照的人格特質與表現模式 第二章 李、杜「閒適詩」比較論 第三章 李賀詩歷代評論之分析 第四章 李商隱詩之神話表現 第五章 論唐詩中日、月意象之嬗變 附錄:襟三江而帶五湖──初唐文壇的彗星王勃 是作者多年來對唐詩研究的階段性總結。
歐麗娟 ◎學歷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 ◎任職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專長 唐代詩歌、紅樓夢、中國文學史 ◎著作 《唐詩選注》、《杜詩意象論》、《歷代詩選注(隋唐卷)》、《大唐詩魁──李商隱詩選》、《唐詩的樂園意識(增訂版)》、《詩論紅樓夢(增訂版)》、《李商隱詩歌》、《紅樓夢人物立體論(增訂版)》、《唐代詩歌與性別研究──以杜甫為中心》、《驚豔唐詩:字行間的人生密碼》、《大觀紅樓(綜論卷)》、《大觀紅樓(母神卷)》、《大觀紅樓(正金釵卷)》等。
第一章 論王維詩歌中理性觀照的人格特質與表現模式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背面傅粉」:情感結構與心靈模式
第三節 對人性世態的入而能出
第四節 「知」的意義與實踐
第五節 結語:哲學家詩人
第二章 李、杜「閒適詩」比較論
第一節 「閒適詩」的定位與意義
第二節 李白閒適詩之內涵與特質
第三節 杜甫閒適詩之內涵與特質
第四節 結 語
第三章 李賀詩歷代評論之分析
第一節 唐五代時期
第二節 兩宋時期
第三節 元朝時期
第四節 明朝時期
第五節 清朝時期
第六節 民國時期
第七節 結 論
第四章 李商隱詩之神話表現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神話與詩
第三節 李商隱詩中神話題材之類型與意象表現之特色
第四節 李商隱詩中神話展現的時空架構
第五節 李商隱詩神話運用模式之特質:人情化—一般神話思維運作的反命題
第六節 結語:文學史之一般觀察
第五章 論唐詩中日、月意象之嬗變
第一節 前 言
第二節 初盛唐時期「日出月生」的樂園表述
第三節 中晚唐時期「日落月冷」的失樂園情境
第四節 唐詩中日月意象嬗變的關鍵──杜甫
附錄:襟三江而帶五湖──初唐文壇的彗星王勃
徵引書目
第一章 論王維詩歌中理性觀照的人格特質與表現模式 第一節 前 言 王維作為盛唐的詩歌名家,其創作貢獻與歷史地位乃無庸置疑。然而,早在明代即有徐增感嘆道:「今之有才者,輒宗太白;喜格律者,輒師子美;至于摩詰,而人鮮有窺其際者,以世無學道人故也。」不僅創作範疇如此,迄今之學界,相較於李白、杜甫乃至李商隱等人之詩學內涵、生平考證、藝術呈現、人格情態等都廣受探討的研究熱況,王維所受到的注意仍是略為偏低的。其次,有關王維的研究主要是偏重在其宗教思想的闡述上,除了佛教尤為其最之外,還包括道家乃至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情況都有精闢的發揮;至於王維詩歌中的自然書寫,以及其中的美學意涵,誠屬專家詩的另一個研究重心,若詳加檢驗,也往往被涵攝在思想範圍中成為派生論述。 而本文所關注的是,王維詩文作品中所呈現的「莊禪合一」、乃至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現象,顯示這些分歧甚至矛盾的思想體系之所以能統合於同一個精神個體身上,卻沒有發生衝突或錯亂,其實還有著更根本的原因。一方面,這固然是因為這些思想本來就處於並存互動的狀態,彼此在詮釋發展的過程中產生挪借轉注以致互滲會通的結果,如興膳宏在討論王維詩中「無我」特性的佛教思想根源時,即特別提醒注意「無我」一詞也見於《莊子》郭象注,可以作為這類學術現象的一個例證。但是無論如何互滲會通,不同思想體系之間的挪借轉注決不會導致彼此界線泯滅乃至自我瓦解的地步,其間的差異性畢竟遠大於共通性;學術本身的問題更不能直接通往詩人本身,因此在以思想證詩的這種做法上,也不是沒有學者發現其中的問題,如漢學家李志指出:「這個心境安寧的詩人可以理解,不需要參照佛教。其他佛教詩人中的大多數人,無論是世俗的還是宗教的,都沒有這種平靜安穩。」顯然學者也承認,思想基礎並不等於心靈境界,因此不但因人而異,而且甚至沒有必然關係。是故可以說,要根本性地掌握「莊禪合一」、乃至儒釋道「三教合一」之現象的關鍵,依然是決定於創作主體本身;在詩人心靈境界或人格結構的理解詮釋上,思想背景並不是充分條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條件。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