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歡
迎 來 稿 |
|
本刊內容為多元取向,歡迎基於各種研究典範與實踐經驗所產生的論述與成果,投稿須知請參閱本刊1至7期。
1.專題:每期定一主題,請參閱相關說明(本期第148頁)。
2.研究論文:具獨創性的單篇正式學術論文,包含(但不限於)以下各種形式或取向:
(1)觀念論文:建構、發展、統合、或評論具有創見的理論或概念,並探討其在實務應用上的意涵。
(2)實證研究:運用實證邏輯與方法發展假設、收集與分析資料、並呈現與討論研究結果。
(3)體驗與反思:個人經由學術、專業、或成長歷程中的深刻體驗與反省,引導出新的思路或研究方向。
(4)生命故事:以故事體裁或心理傳記描述研究對象的生命經驗,以理解或詮釋研究主題。
(5)行動研究:記錄由理論或思考出發所產生的行動或實踐歷程及其意義。
3.個案實錄:以個案資料呈現專業服務(如個別或團體諮商、心理治療、組織諮詢、社區發展等)的理念構想、具體作法與影響評估。
4.技術報告:與教學、研究或專業服務有關的操作技術與實施方法。
5.觀點交流:各種能促進對話的討論園地或學術消息。
(1)相對論:審稿時引發二極評論的文章及其評審意見與作者回應。
(2)筆記:個人在教學、研究、實務、或田野工作上的一些具有啟發性或可供他人參考的想法或記錄。
6.意見與資訊:提供讀者發表個人意見的園地以及讀者可能關心的訊息,以促進對話與溝通的機會。
(1)對話與回應︰讀者可針對堪出之文章或編輯相關事宜提出意見或疑問,本刊將邀請作者、編輯、或相關人士做出回應,一併列出。
(2)對談錄:以書信體的形式討論相關學術議題。
(3)喧譁集︰完全開放的自由園地,作者可以各種形式表達其觀念、想法、批評、或回應。
|
|
|
投
稿 須 知 |
|
1.來稿請以中文寫作,MS
WORD 5.0以上版本之中文文書軟體處理(若有特殊困難,請註明軟體名稱),並以A4紙列印原稿一份,影本兩份,附交磁片,磁片上請註明檔名。
2.來稿首頁請載明論文題目、作者姓名、任職機構、職稱、通訊地址、郵遞區號、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地址、以及15字內的簡短標題(為便於匿名送審,請勿於首頁外標示作者姓名)。
3.來稿次頁為中英文摘要,各以500字為原則,並於摘要下方列明中英文關鍵字,英文摘要請附篇名、作者姓名及服務機構名稱之英譯(文長在3000字以內的個人意見、經驗分享或消息報導等文字可免附摘要)。
4.文字請儘量精簡,文長以不超過三萬字為原則。
5.引述請註明出處,並於文末列出參考文獻。參考文獻以實際引用者為限。
6.內文及參考文獻格式請參閱本刊文書處理格式(載於創刊號及第3期)。
7.文末請附作者簡介,含最高學歷(畢業學校、學位、及專業領域)、現職、通訊地址、郵遞區號、電話、傳真及電子郵件地址。
8.來稿請掛號寄交「(24205)台灣台北縣新莊市中正路510號,輔仁大學心理系,劉兆明教授收」。
9.本刊接受網路傳送稿件,為避免誤失,投稿前請先以電話連絡。
10.本刊來稿除「意見與資訊」類外,皆需在對話基礎上由同行進行專業審查。凡經審查通過之文章均視做正式發表之論文,不因文章的屬性或類別而有差別待遇。(審稿理念與標準請參閱前頁)
11.本刊不致稿酬。出刊後致贈作者當期刊物五冊及論文抽印本30份。
12.本刊享有稿件首次刊印權,著作權仍歸作者所有,但作者重新刊印或結集出版時,請註明原載於本刊之刊期頁次。
|
|
|
審
稿 理 念 與 標 準 |
|
本刊以創新、對話、融合為核心編輯理念。我們願以嚴謹的審稿制度提昇論文品質,以建立本刊的學術聲望。但在審稿的過程中,我們更重視審稿人與作者之間互為主體的溝通,使審稿成為對話的起點。這一份理念與標準的說明,並不是要做為論文審查的規範,而是希望在作者、讀者及編委之間激發一些討論,並經由審稿人的實踐歷程,逐漸建立審稿的共識。
審稿的基本精神
1.審稿是協助歷程,而不是權力機制:
我們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完美的事物,也沒有無懈可擊的論述。任何人在寫文章時,都會被他(她)自己的視野與思路所侷限,此所謂「當局者迷」,我們希望審稿人自視為「旁觀者清」的角色,幫助作者更清楚地看到或思考他(她)未曾看到或想到的觀點,使論述更為完整。審稿人絕不是掌握稿件生殺大權的判官,因此,我們希望看到對作者具體的建議與回應,而不只是採用與否的決定。
2.審稿需要同理,而不是指導:
我們相信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嘔心瀝血之作。當一位作者有動力要去寫一篇文章,並且尋求發表機會時,他(她)的心意就值得肯定與尊重。如果審稿人願意把自己視為助人者,就必須用同理的態度,去體會作者寫作及發表的動力。我們不要忘了作者才是寫文章的主體,任何人都沒有權力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審稿人也不必把自己放在比作者優越的地位去指導作者。
3.審稿是雙向對話的歷程,而不是要求作者的順服:
我們期待審稿人和作者站在平權的基礎上相互對話。對話雙方都要試圖去了解對方的觀點,相互學習與成長,而不是逞一時口舌之利,強迫對方接受或順服。「君子和而不同」,我們可以堅持自己的理念,但也必須尊重對方也有他(她)的理念與想法。
審稿參考指標
1.問題意識:
當我們看到一篇文章時,首先想要了解的就是作者關心的是什麼問題?在問題清楚界定以後,才有可能進一步發展論述。如果作者連自己關心的問題都弄不清楚,就難免人云亦云,甚至讀者也會不知所云。因此,問題意識是否清楚,是我們在審稿時關心的第一個問題。
2.思考邏輯:
學術論文重在說理,道理要說清楚,就必須前後一致,且能自圓其說,儘量避免思考跳躍,不連貫,甚至論點相互矛盾的情況。每一篇文章,都應該有清楚的鋪陳或分析架構,如果是研究論文,在方法上應符合該文所依循的研究典範要求。
3.表述能力:
寫作是作者把自己的觀念或想法用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期刊只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媒介。作者既要在期刊上發表文章,當然要把意念表達清楚。審稿人是一篇文章最早也最用心的讀者,因此,審稿人應以讀者的角度與心情來閱讀作品。作者表達得好不好,主要是以讀者能否理解與接受而定。
4.啟發與貢獻:
我們雖然是應用領域的期刊,但基於「理論是應用的基礎」的理念,我們也相當歡迎理論性的文章。一篇文章不論是理論或應用,都必須要有其貢獻。就理論而言,應該在概念或思考上具有足夠的啟發性,就應用而言,則在專業工作或社會文化等議題上應具有應用的價值。我們希望應用要有理論的基礎,但每篇文章各有表述的重點,我們並不強求二者皆得。
5.綜合評價:
「部份的總和不等於整體」。雖然有以上的參考指標,但在看過全文之後,仍然會有一個整體的感覺與評價,這時我們也必須對文章的處理作出明確的決定與建議。
6.附帶審查:
不論作者多麼細心(或粗心),文章中難免有錯別字或格式錯誤(特別是參考文獻)。審查人發現時只要在原稿上標註即可,但這不是判斷文章合用與否的重要指標。
需要避免的不當指標
1.學科或領域本位:
本刊是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期刊,每一學科或領域都各有其思考模式與規範,我們應以開放的心胸了解與接納,不要以狹窄的學科觀點強求一致。
2.典範或方法本位:
學術典範或方法的日趨多元是大勢所趨,促進不同研究典範間的對話,也正是我們創刊的理念。我們每一個人過去接受的學術訓練,都可能只是某一特定的研究典範,各種典範在不同的因緣際會下各領風騷,但沒有任何一個典範可宣稱為絕對的真理。因此,我們希望審稿人能更虛心地學習不同典範的觀點,而不是固著於自己熟悉的典範,造成雞同鴨講的局面。
3.個人成見:
本刊採用雙匿名審稿制,作者和審稿人雙方都不知對方的姓名與背景資料,以儘量排除個人成見的干擾。但即使如此,審稿人仍需隨時提醒自己是否因某種經驗或觀念而對某些議題、意識型態、或價值觀具有成見,造成偏頗的判斷。
結語:我們要建立的是一個開放而嚴格的審稿制度
讀到這裡,許多人可能心裡會產生一個疑惑:「你們是一份來稿必登,不退稿的期刊嗎?」「你們是否對作者過於寬大,對審稿者過於嚴苛呢?」。這些質疑,很可能是誤解了我們的理念。我們雖然希望審稿者要以開放的心胸和作者對話與溝通,但尋求了解與尊重並不是鄉愿,真誠的接納也不等於放水。我們期望的是一個開放而嚴格的審稿制度,我們相信唯有透過認真的審查,誠懇的溝通,才能真正帶動學術的發展與進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