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寫作文讀這本就對了+閱讀力(全套2冊)
(包括ZX0C+ZX0M)
作  者╱
陳嘉英、楊孟珠、謝佩玲◎編著
出版社別╱
小五南
書  系╱
悅讀中文
出版日期╱
2022/01/21   (1版 3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763-230-2
書  號╱
ZX0P
頁  數╱
752
開  數╱
20K
定  價╱
820

※書籍推薦人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須文蔚主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鄭圓鈴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謝佩芬
※推薦文
知識․技能․態度----提煉素養的策略          臺大中文系教授    謝佩芬

108課綱施行在即,強調「素養」與「跨領域」的教學目標,已逐漸反映在試題類型上的遷移,「閱讀理解」題型占比日重,鑑別考生「整合以至於運用知識的能力」愈加重要。
      雖然,「跨領域」本就是學測考試方向之一,但面對108變革,部分師生、家長仍感焦慮不安。其實,如若深度檢視課本知識與現實人生狀態,當能理解,改變確有其必要性。身處「資訊世代」的莘莘學子,日常生活所見無不是可供檢視的「文本」,唯有悉心省察、敏銳識讀,才能覺知表面訊息的方外之意,不致被海量的資訊淹沒。
只是,改革難免經歷陣痛期,擺落知識的填塞之後,面對新型態的「閱讀」──「消化訊息,提出意見」,該如何教、如何學,將是另種嚴峻挑戰。有鑑於此,景美女中語文資優班陳嘉英老師與臺中一中楊孟珠、謝佩玲兩位老師將其多年的實務經驗提煉為一本架構嚴謹的著作,以系統性的鷹架提供中學教師授課參考,也有助於自學指引。
      本書第一章「理解文意,彙整分析」,致力於化解學生對繁雜資訊的緊張感,以「彙整摘要,就簡馭繁」的訓練,洞鑑層層包裝下的隱藏訊息,進一步就事論事,提出主張。第二章「分析研究,掌握方向」,旨在建立一套「議論」標準,以便學子表抒意見時有憑有據,不會陷入紙上談兵、不切實際的窘境。第三章「暢言己見,建立脈絡」,則奠基於前面的基礎之上,針對大考「知性寫作」與「情意寫作」二大門類,提出具體的寫作指南,協助學生將所思所想,真切落實為脈絡暢達的文字,消弭手腦之間的鴻溝。
全書三大章節層層遞進,十四篇目環環相扣,依循書中規劃的步驟,學生可以有層次地學習如何閱讀文本、檢索重點,再逐步統整文意、理解主旨,最終能有條理地表達個人評價與反思,儼然就是一堂實用閱讀課。有別於坊間常見的語文參考書,三位老師將詳盡的分析化入表格,清晰明朗,一目瞭然,所附「重點提示」,既能讓讀者迅速掌握章節要義,更有提綱挈領的複習效果。
概論性的指導說明之外,三位老師逐章編寫符合「素養」命題趨勢的「遷移應用題」,檢測使用者是否學會各章核心概念,每題皆有詳盡的重點分析與參考答案,「補充便利貼」則簡要地說明專有名詞、術語或難字。老師們可善加利用各試題,使學生自實際演練中理解、適應大考趨勢;學生則可在按部就班地學習之後,藉試答厚植應考戰力。
因應「跨科跨域」的大考趨勢,本書不只著重經典選文的閱讀策略,更大量收錄科普、報導、圖表等文本,據以命製試題,同時以社會科試題示範如何分析題幹,聚焦重點,再正確判斷、解釋題意,從而選出答案,成功得分。
嘉英老師與臺中一中楊孟珠、謝佩玲兩位老師懷抱國語文教育的滿懷熱忱,傾囊相授,無論是關心閱讀寫作的教師學者,或是準備應考的各方學子,相信都能藉由本書掌握閱讀理解的關鍵,大有斬獲!

陳嘉英、楊孟珠、謝佩玲◎編著
陳嘉英◎著

《閱讀力》


目錄
第一章 基本功夫
1一目了然:望題生義
2找出元素:基本要件
3摘出大意:主要內容
4畫出圖形:提綱挈領
5作出統整:歸納旨意

第二章 入門票券
1穿越時空:文言換裝
2見招拆招:句型解謎
3追本溯源:釐清因果
4追根究柢:比較分析
5層層遞進:解讀闡釋
6貫穿馳騁︰反思評論
7含英咀華︰鑑賞品讀

第三章 登堂秘笈
1錦繡風情:閱讀散文
2含英咀華︰鑑賞詩歌
3虛構真實:閱讀小說
4綱舉目張︰閱讀科普
5臧否談說︰閱讀評論

《左腦+右腦的寫作課》
理解文意,彙整分析
第一章化繁為簡,摘要統整
化繁為簡,摘要統整遷移練習
第二章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遷移練習

分析研究,掌握方向
第三章探究現象背後的事理
探究現象背後的事理遷移練習
第四章就事論事提出解決方法
就事論事提出解決方法遷移練習
第五章理論支持概念的交流道
理論支持概念的交流道遷移練習

暢言己見,建立脈絡
知性寫作題型與方法
知性寫作題型與方法遷移練習
情意寫作題型與方法
情意寫作題型與方法遷移練習

自律學習力─從
思考到有效行動
,從懂事到奮發
向上!
同學!讀成語【
品格情商】 (
限中國大陸以外
地區銷售)
寫好作文不難─
238個作文課
後學生作文案例
及寫好作文方法
(全套2冊)
同學!讀成語【
學識謀略】 (
限中國大陸以外
地區銷售)
同學!讀論語套
書【孔子篇+弟
子篇】(全套2
冊) (限中國
大陸以外地區銷
售)
從閱讀出發,必
讀的文言文經典
故事(全套2冊





【遷移應用三】

資料一:「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緣於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的學說。在倫理學範疇,「功利」之受益者不同於「利己主義」為個人,而是廣大群眾,且所獲得之益,亦非財富權位之益,而是快樂。快樂是功利主義所設定的「內在價值」。按功利主義的見解,快樂是人一生的終極追求,人若
有其他追求,例如金錢,也是欲透過金錢而得快樂,故說快樂是「內在價值」,財富權位只能算「工具價值」。總結「功利主義」的主張:追求群體的最大快樂。
除了快樂,世間還有諸多美好的德性,功利主義如何看待?以「同情心」作例說明。「同情心」在儒家思想中有不證自明的德性地位,例如所謂的惻隱之心,但當儒家說:「同情心能帶來美好的人生」時,功利主義會對同情心進行以下探討:因為人有同情心,就能產生消除別人痛苦的動能,做
出為他人帶來快樂的行為,當社會中有更多人能獲益於同情心之存,同情心就是好道德,有同情心的人就是好人。
功利主義不以人的動機衡量其道德,恃憑行為的結果能否讓更多人快樂,但須提醒的是,功利主義所追求的是「最大多數的人的最大快樂」,而非「總體的快樂」,例如貧富差距甚大的社會,GDP所呈現出的「總體的快樂」,往往掩飾大部分人所得甚低的事實,這不符功利主義的原則。


資料二:「定言律令」
「定言律令」來自德國哲學家康德的「義務論」道德觀。依康德之見,義務非自外來(例如神、上帝),而是源於人自身理性,自賦予己的律令恪遵,具有普遍性,甚至先天性,例如不可殺人、不可傷害人、不可偷竊、不可說謊、要幫助有需要的人⋯⋯等,這些「不可」或「應該」的要求,指出「定言律令」的崇高與強制。人雖有可能不去實踐這些律令(例如因放縱於慾念),但人之自由意志會讓人選擇服從內在於心的律令,並受此規範,這便是義務論道德觀的精髓。
不同於功利主義以結果評判道德,康德認為能否稱為道德,取決於動機,行為者依稟受義務而生的動機,就是德性動機,人無條件依此行事,且成為不管如何都當履行的責任。相對「定言律令」有「假言律令」,兩者之異,直白言之,就是「把人當目的對待」與「把人當手段對待」的差
別。例如「做個誠實商人」,若認為「誠實」本就是義務,則人依秉「定言律令」。但若認為誠實是為贏取消費者信任以賺更多錢,則此誠實表現是「假言律令」。就結果來看,兩者都展現誠實行為,但康德不認為「假言律令」具備德性品質。
得人肯定的行為皆屬「定言律令」?康德以「普遍原則」說明其中關鍵。如果某行為是所有人都願意遵守,且彼此不產生矛盾,它就具普遍性,可進一步成為道德之律。例如偷竊,即便小偷也不願己物被偷,故不可偷竊就可成為道德之律。但有些我們認為是善或好的行為,如慷慨、勇敢、節制、忠心⋯⋯,透過康德之眼來看,不見得是善行,因若動機不良,一樣會釀成惡。人明明欠債,有錢時卻不優先還債反將之送給路上窮人,這不符負責任的義務論德性觀。義務論要求人須對該做的事負責,負責是理性的表現,同情則來自感情的驅力,康德認為人應理性行事而非感性。朋友生病去探望,對康德而言是基於我是朋友我應去探望,而非我關心朋友所以我去探望。在康德的道德花園,所謂的道德是來自人理性判知的實踐。


資料三:情境現象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閱讀上述資料,1.請依「功向主義」的立場,分析、比較顏淵、季路、孔子三人志向所涉及的面向與層次(文長300至350字);2.請依康德「義務論」的道德觀,分析顏淵、季路、孔子三人之志的「義務論」成分,並就你所理解的儒家思想,評議這樣的分析比較有何須注意的要點?(文長500至600字)


【參考答案】
1. 如果以「功向主義」所主張「最大多數的人的最大快樂」為據的話,則孔子的志向能讓更多人獲益,其次顏淵,再其次季路。季路以其慷慨而共享出值錢的馬車輕裘,但對象僅止於朋友。顏淵所行看似僅是個人德性的修持,但細究發現這是對他人的細膩體貼,使人不陷入比較及負歉的情緒中,而受此體貼對待的人是所有與顏淵有互動者,非只限於朋友,比起季路能讓更多人得到快樂。孔子之志,已擴大到整個社會之人各得幸福快樂。老與少是年齡世代上的兩端,「朋友」固然可指孔子之友,但就孔子談論的語境及語序來看,朋友亦指那些在生活世界中與人締結往來之誼的中壯年,若此,則孔子之志是讓社會各群體得其最需要的照護,這些「安之」、「信之」、「懷之」的允諾,既涉及物質上的滿足,也承擔心理上的寬適。能做到既分眾又兼顧物質與心理的雙重性,孔子之志已提升至制度打造的層級。
2. 以康德的義務論檢視師生三人之志,情況較複雜。首先,孔子志向的核心為幫助有需要的人(老者安、少者懷)及誠信待人,這兩者具普遍原則—我這樣待人,也願意/希望別人這樣待我,故合於康德心目中的道德要素。但顏淵、季路之志是否具普遍性,有討論空間。顏淵的謙虛與季路的慷慨,即使我們均認可其動機出於好意,甚至體現關懷、友愛的品德,但它仍不是「義務論」中非得實踐不可的責任之舉。舉季路之例說明。季路將車馬輕裘與朋友分享,但不必然季路也要「共」朋友的物品或朋友得「共」出他的物品,若此,則會引發是否將「朋友」或「共享」當成手段的疑慮。同樣的,顏淵的謙虛雖予人溫良的體貼之情,但一樣難通過普遍原則的檢視,只能算是個人修身養性的好的行為。
其次,康德的道德判知來自理性,然而儒家思想的德性起動,以心以志為尚,雖然心志中有理性成分,也能進行理性判知,但情感的真誠投入才是德性圓滿的來源。孔子之志雖合於康德的義務論,但孔子對老者、朋友、少者之「安、信、懷」之願顯然有濃厚的情感置入。同樣的,顏淵、季路之志也帶有強烈的感性色彩,子路更是真率至極,其志是其人感性本色的展現。儒學核心之「仁」,本就是「愛」的同義詞,以康德之眼看儒家之志,有相合部分,例如兩者都認為道德來自人的內在,道德實踐是自由意志的自主性展現,但出自於理性動機與出自感性動機的兩方,多數時候難置於天秤兩端衡量,這點須清楚識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