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個體行為與心理歷程的科學就是心理學 1-1心理學的定義 自然科學的興起,帶動生物科學的發展,使得心理學得以從哲學中脫穎而出,並且以客觀的方法加以研究。
一、心理學的本質 早些時候,心理學一直被認為跟算命有關,與坊間的江湖術士相當。而後,又被視為神學中探討的題材,並且多以哲學的角度去了解,顯得相當的主觀。後來,自然科學的興起,帶動生物科學的發展,使得心理學得以從哲學中脫穎而出,並且以客觀的方法加以研究。 雖然心理學家對心理學的界說一直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從早期的研究心靈的學科,慢慢轉變到研究心理活動的科學,進而認為是對於行為研究的科學,直到二十世紀七○年代,大多數的心理學家有較一致的觀點:「研究個體行為與心理歷程的科學就是心理學。」當然,在這樣的定義中,個體指的是人類和動物,行為則屬於一些外在的活動,如:打球、購買、讀書等。至於定義中的心理歷程指的是內在的、未表現於外表的一些過程,諸如:動機、情緒、慾望、態度、思考等。因為大多數的心理學家都以客觀的科學方法研究心理學,所以心理學的研究目的,與客觀研究的目的相同,包含了描述(describing)、解釋(explaining)、預測(predicting)、控制(controlling),與改善人類生活品質。 二、學習心理學的目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每件事情,幾乎都與心理學有關。尤其是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社會環境的瞬息轉變,人類不斷追求物質與慾望的滿足,使得人們幾乎每天過著忙碌而庸俗的生活,帶給自己無限的壓力與沉悶,導致心靈日漸空虛,人們彼此間的距離逐漸疏遠與隔閡。 由於時代變遷、社會日趨複雜,所遭遇的人生問題與各種決策愈多,心理學在現今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就愈形重要。 因此,即使是不想成為心理學家的人,也應該對心理學的內容與研究方法有所了解。學習心理學目的約略說明如下: ◎可以更了解人類行為的動機。 ◎可以更加了解自己。 ◎可幫助自己評估所做的每件人生抉擇。 ◎可以協助評估研究報告、雜誌上,所發表的各類心理學觀點的可信度與客觀性。 【有趣的問題】 1. 你對某件事的看法與反應是否與別人不同?為什麼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不盡相同? 2.心理學和算命及占星術有什麼不同呢?心理學運用了什麼方法,使我們能更了解人類的心理呢?學了心理學以後,我們是否就能看透別人的心思呢? 【補充】 社會問題日益嚴重,兇殺、活殺、吸毒及嗑藥等偏差行為及異常心理的人數不斷增加,且年齡層逐活下降,使得周遭埋伏著眾多的不定時炸彈。 事實上,這種現象,除了心理學以外,恐非一般的社會學科能有效地處理與遏阻。這也難怪大多數學者及專家,一直對探討人類行為的心理學寄以厚望。 【補充】 心理學是以客觀的科學方法,諸如:心理測驗、分析動機及心理學相關理論與技術,來幫助我們了解個體行為及內在的心理歷程。 可能無法看穿一個人的心,但學了心理學之後,除了對自己能有比較好的調適外,也比較容易且願意去了解對方言行舉止的動機;同時,也懂得如何與人愉快相處,並且會想要去關懷及幫助周遭的人。
希臘三哲已提出關於人類本質的一些問題 1-2心理學的發展簡史 心理學起源於數千年前的西方哲學,而成為科學的研究,只不過是近一百二十年的事而已。
在上節已提到,心理學起初是以哲學的角度探討,而後才以科學方法加以研究。所以,心理學是起源於數千年前的西方哲學,而成為科學的研究,只不過一百二十年而已。以下就依此,劃分兩個發展階段來說明。 一、哲學期的心理學 一般認為西方心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第四、五世紀古希臘的一些偉大思想家;例如:蘇格拉底(Socrates,469~399 B. C.)、柏拉圖(Plato,427~347 B.C.)、亞里斯多德(Aristotélēs,384~322 B.C.)。當時他們師徒三代就曾提出了一些諸如「人生來自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人能夠自由選擇嗎」、「心靈如何運作」等心理內涵之問題。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主張二元論,認為身和心是分開的,藉由松果體來互通訊息。他留下了名言「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奠基人。 二、科學期的心理學 1879 年,德國心理學家馮德(W.Wundt,1832~1920)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實驗室,從事心理生理學的實驗工作,並且以科學實驗法來探討人的心之結構。 由於馮德率先將人的意識(Consciousness)放在實驗室研究,使心理學脫離哲學領域邁向科學之林,而被後人尊稱為「實驗心理學之父」。 【補充】 蘇格拉底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人,但一生並沒有留下任何著作。 柏拉圖在《對話》一書中,記述了蘇格拉底的生平、思想與在倫理學領域的貢獻。 【補充】 馮德於1874年出版了《生理的心理學》(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一書,書中他將心理學的實驗結果做了系統的整理,把心理學從哲學獨立出來,成為一本有系統的科學。
科學心理學誕生後,各研究學者紛紛自創門派 1-3現代心理學的重要理論 其中精神分析學派、行為主義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影響最大,被稱為心理學的三大主要理論。
一百二十餘年前,科學心理學誕生後,各研究學者由於研究的題材不同、著重點不同,紛紛自創門派並互相敵對,而後經過多年的爭論動盪之後,才逐漸演變成不同理論相容並存的結果,現就比較重要的幾個理論概述如下: 一、行為論 行為論主要以巴夫洛夫(I. P. Pavlov, 1849∼1936)、華森(J. B. Watson,1878∼1958)、斯金納(B.F. Skinner, 1904∼1990)等學者為代表。此理論主張一切行為是由刺激與反應聯結而成的,所以此理論又可稱為「刺激─反應心理學」(S-R Psychology)。 華森和斯金納相信,他們在動物身上所探討的各種經歷和過程,代表著普遍原則,同樣也適用於人類身上。 二、精神分析論(心理分析論) 精神分析論為佛洛伊德(S. Freud,1856∼1939)所創立,佛氏有心理學鼻祖之尊稱。他認為潛意識及本能是行為產生的內在原因,特別強調「性」 及「幼年生活經驗」二者對人格發展及心理異常的影響很大。他首度提出,人類的本質不一定是理性的,個人的行為可能受到連自己都察覺不到的動機的驅使。 而後,其門徒雖主張社會文化對人格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不再以「性」為唯一的因素,唯仍採用心理分析方法,所以被稱為新佛洛伊德學派(Neo-Freudian)。 三、人本論 人本論以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A. H. Maslow,1908~1970)與羅吉斯(C. Rogers,1902~1987)為代表,強調人性本善及人有無限潛能。根據人本論的觀點,人們既不是受到本能的力量所驅使的小丑(精神分析論的觀點),也不是被環境的外力所操弄的傀儡(行為論的觀點);而是積極主動的生物體。 一個人如果在有利的環境下成長,將可使人性充分發展,並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 四、認知論 認知論主要以皮亞傑(J. Piaget,1890∼1980)、詹姆士基(N. Chomsky,1928∼)、西蒙(H. Simon,1915∼)等學者為代表。主張了解人類的行為,應該對個人的訊息之取得、貯存及處理等歷程進行探討。並且強調認知是指人們對事物知曉的歷程,這些歷程包括注意、辨別、理解、思考、記憶及想像等複雜的心理活動。 根據認知論的觀點,人們的行動是來自於思考,而人們思考是因為他們擁有「思考」這個人類的天賦。 五、心理生理論 心理生理論以史佩利(R. Sperry,1913∼1994)等人為代表,利用生理心理學與神經心理學的知識來研究個體行為與心理歷程間的關係,並且主張個體的心理功能可以根據身體結構與生物化學歷程來解釋。 六、不同理論的比較 心理學的理論,主要在幫助我們對個體行為及心理歷程的理解。例如:人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不同的學者就分別提出他們的觀點: 行為論→認為攻擊者從攻擊中得到了一些酬賞。 精神分析論→攻擊是因為個人遭遇到了挫折後的反應。 人本論→個體未受到積極的關懷,以至於無法充分發展其潛能。 認知論→個體曾看過別人攻擊的圖片、影片或情境。 心理生理論→大腦中的某些部位受到刺激而產生攻擊行為。
心理學研究最終的目標在提升並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1-4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依前述心理學之研究目的,可分為: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 一、理論心理學領域 ◎理論心理學是以發現事實,建立心理學的普遍性原理為目的 心理學的研究目的,除了理論的建立外,最終的目標則在提升並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而由於人的問題及生活上的需求層次不盡相同,所以心理學乃順勢發展許多不同的應用學科。又依前述心理學之研究目的,分為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並分別列出及介紹其中的一些主要學科。目前國內外各大學的心理、教育、輔導及社會等學系,大多開設有這些相關的心理學科目的課程。
二、應用心理學領域 ◎應用心理學是將理論心理學應用到人類日常生活情境中的一門學科。
|